今天,時隔半年網播上線後,再回看春節檔這部《哪吒之魔童鬧海》。依舊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真是一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國産動畫。它以颠覆性的方式重塑了傳統神話人物“哪吒”的形象,并在票房、口碑和文化影響力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如果問我最想用哪一個詞形容它?可能就是“突破”了。

🎭首先,說說角色的突破:打破二元對立。

《哪吒2》最鋒利的刀刃,是剖開了非黑即白的童話邏輯。哪吒與敖丙的肉身共生實驗,讓善與惡在血管裡短兵相接,魔童的暴戾中藏着對父母之愛的渴求,靈珠的聖光下蟄伏着族群壓迫的暗傷。

...

哪吒這個角色在中國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翻版無數。傳統哪吒是仙骨铮铮的小英雄,少年有為、為民請命,形象正得像教科書。

但餃子卻劍走偏鋒,在他的筆下,哪吒是個一出生就被貼上“魔丸”标簽的異類,天雷滾滾,命犯天劫,連村裡的老百姓都恨不得把他當妖怪趕走。他不是來拯救世界的天選之子,而是那個你小時候在街頭巷尾看見都會繞道走的“問題少年”。

這種設定打破了“英雄天降”的神話叙事,讓哪吒的成長更像一個“問題少年”的自我拯救過程,極大增強了現代觀衆的情感代入。

也正是這種設定,把這個故事從“英雄傳奇”拉回了“人生共鳴”。當他決定掙脫宿命的鎖鍊,不再是“為了大家”,而是“為了自己”的時候,這個角色忽然就從神壇走進了人心。

其次,是類型融合的創新突破。

餃子導演大膽地将神話+喜劇+家庭+成長+勵志元素混搭,類型雜糅,但融合得非常成熟,風格統一,沒有“四不像”的尴尬感。形成了一種“中國式超級英雄片”的獨特風格。

...

無論是太乙真人“憨批式喜感”,還是哪吒敖丙CP的“熱血友情對手戲”,以及李靖夫婦“現實育兒苦惱”;這部電影在喜劇、煽情、動作、哲理來回切換,節奏緊湊,毫不突兀;

《哪吒》系列敢于在類型上“下重手”,證明中國動畫可以擺脫“低幼向”的标簽,成為适合全年齡觀衆的既有商業看點,又有故事内涵的成熟作品。

然後,是主題的升維。

哪吒、敖丙、龍族聯合對抗闡教霸權,将“我命由我不由天”擴展為系統性壓迫的瓦解。

...

玉虛宮純白立柱與反複強調的“好白”台詞,被解讀為對西方中心主義的諷刺,天元鼎上的美元符号、白頭鷹标識的“綠牌”,直指移民政策虛僞性與金融霸權。

以及妖獸階層固化,影射現實中的資源壟斷與偏見。這部《哪吒之魔童鬧海》社會隐喻更為深化。

再然後,就是中式親情的破繭。

哪吒與父母的情感方面,《哪吒2》對“剔骨還父”、“割肉還母”的故事進行新解,父權的去神聖化,母性力量的崛起。

李靖從“剔骨還父”的封建家長,變為以凡人之軀對抗龍族的守護者。而殷夫人的犧牲并非傳統“獻祭式煽情”,而是用母愛化解暴戾的精神淨化。

...

最後,尤為重要的一點是對行業信心的突破。

《哪吒之魔童鬧海》在電影工業制作方面無可挑剔,視覺特效、叙事節奏、配樂剪輯、故事内容都可與任何全球頂級動畫作品比肩。餃子導演的哪吒系列真正意義上的突破,是它打破了觀衆對國産動畫的一系列刻闆印象,重振了觀衆和從業者對國産動畫的基本信心。

從“模仿他人”走向原創美學探索,證明國産動畫不是做不到,而是之前沒人敢賭這麼大。

...

回望這部《哪吒之魔童鬧海》,它不隻是一次“IP翻新”,更是一次文化與情感的重構。

它是一部真正有野心、有情懷、有技術突破的作品,成功将中國傳統文化以現代視角重新演繹,打動了各個年齡段的觀衆。

結尾再給大家分享一下我此前在豆瓣寫“哪吒”文章下,一條溫暖的評論。下圖:

...

關注@電影員:共沐電影,自由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