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對于本片的青睐都來源于Troyepolsky的原作似乎描寫了一個For human而不是For communism的故事,畢竟通過狗的天真目光來呈現一種(必然是市儈的)市民生活是不管放在哪種社會形态裡都适用的叙事手法,當然,這就是Troyepolsky文本在道德上的出發點。盡管Rostotsky的改編明顯地弱化了小說原作的宗教因素,加進了伊萬與主治醫生之間的互動,到處安放衛國戰争和勝利紀念的符号,但是無法改變“狗的教育是從聖經開始”這一情節事實,因而作品的道德普世性是從一開始就言明的。戰争年代遺留的家庭破碎的老人、集體農莊的流動工人和孩童,這些相對邊緣的社會身份構成了本片絕大部分正面描寫,而城市則被描繪為污穢的。伊萬無疑是俄國鄉土文學的化身,迷戀着金黃的落葉和托爾斯泰式的生活方式,雖然他強調在孩子那裡沒有一個關于比姆的末世論,但是他自己卻似乎又陷入到異教般輪回中,一次次的從埋葬比姆的森林中回到故事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