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園弄無論場内還是場外,側重點一直很奇怪。戛納放映後反響不佳,為迎合市場把影片分為上下兩部降低觀影門檻,精簡了部分人物線,整體做了更商業化的處理。實際的觀影體驗就是跟片名的“懸案” 兩字八竿子打不着,“懸”字蕩然無存,擺着好好的奇案硬改成懸案,觀前給足觀衆期待,觀後給足觀衆落差。而人物線都精簡成了工具人,每個流量明星都是插進故事動脈的放血刀而已,除了王許梅看不到真正值得稱贊的人物弧光。在商業化處理上也像是存在着某種誤解,讨巧的不像話。

宣發時以各種暴力及犯罪片段作為賣點引導觀衆共情女主角的遭遇,而觀影後卻發現影片的側重點并不在章子怡飾演的詹周氏身上,叙事方向嚴重走偏,活生生變成了《薛至武傳》,拍薛至武如何探案,拍薛至武如何千方百計折磨、栽贓詹周氏(黑豬逼供誰想的,大腦缺根弦吧?……),拍薛至武如何從權威到倒台。即便這樣是想建立逐漸傾斜的不對等對立關系,即便是想讓下半部的詹周氏更具觸底反彈之勢,那也做的有些過猶不及了。

購票時,選座後屏幕會有“獵奇、尺度”的字碼從屏幕上從上至下飄落……這可以說是最令人不适的地方了。如此,不僅沒有把故事應有的深度拍好,更沒有看到對于凝重曆史的尊重和對婦女解放、女性主義主題的尊重,頭一回見創作者主動背棄自己創作初衷的。盡管可能并非主創本意,但一套操作下來所呈現的就是一個狡猾的商業操盤手投機取巧地利用女性苦難降維成流量密碼,将曆史悲劇包裝成奇觀商品,妄圖吃上一波時代紅利,卻适得其反地淪為一場精緻的虛無。

如果影片除了《薛至武傳》還另有其名的話,那一定是《詹周氏受難記》了。上文其實也不止帶過一兩筆了,是影片當之無愧的最具争議内容。章子怡被施暴段總和起來絕對不低于十段,各種暴力場景被精心的設計成“藝術化奇觀”,把女性苦難淪為感官刺激的消費品……說實話這種題材誰也不拒絕會出現一些暴力鏡頭,隻是會不會有些過度渲染了?全程就是特寫放大面部情緒,中全景拍暴力行為更詳細的過程與結果,鏡頭很少附帶心理以及社會環境的刻畫,直白又空洞。再加上主要施暴的兩個男性角色戲份多又多餘,直接導緻詹周氏的人物弧光斷裂,淪為“受難符号”而非覺醒主體。
詹周氏的經曆也隻是被簡單幾句話、幾段閃回帶過,從未被深入挖掘心理與動機,缺乏内生動力,僅僅是不斷往人物的身上張貼各種符号和标簽喚起共情。在這部電影中你能看到曆史事件中的絕對主角全程被編寫至被動狀态。西林則是口号輸出與故事推進的工具,真的隻有王許梅的人物塑造能稱的上好。

可以說這次陳可辛在作者表達與商業算計間極度失衡。以女性苦難為噱頭,卻拒絕深入苦難的土壤;标榜覺醒主題,卻剝奪角色的主體性。
真正的女性電影,不在口号而在血肉;真正的時代紅利,不在投機而在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