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這部翻拍簡直是對我的精神折磨,我讨厭這種虛假的精緻感。而且為什麼編劇隻寫了石黑一雄/黑澤明啊?明明還有橋本忍和小國英雄好嗎...... 原作是黑澤明、橋本忍、小國英雄一起閉關完成的,要是被小明知道隻寫了他的名字,肯定會很生氣。沒有橋本忍和小國英雄之中的任何一個人,原版《生之欲》都不會這麼精彩。

一、優點

先說優點吧。本片對于人物心理的描寫比原作多,就是給長鏡頭讓你看人物細微的表情變化。但其實原作裡,表演的細膩在快節奏裡也展示了細節。

二、劇作失敗

劇情98%照抄。

(一)時代背景

《生之欲》的故事和日本的戰後圖景是非常吻合的,但是不符合英國的特點,所以英國如果需要拍攝《生之欲》,要和國情、時代背景、社會習慣等緊密結合。拜托,二戰後日本是戰敗國,而且被扔了兩顆原子彈。而二戰後英國是戰勝國,沒被扔原子彈。你看看,這能直接套用嗎???如果像本片一樣直接硬套,結果就會十分違和牽強,整體透出一種資産階級的無病呻吟感。

(二)啰嗦

嗯,石黑一雄,那啰嗦就很正常了。但這和黑澤明的風格就是相反的,小明最讨厭啰嗦了。

(三)場景

再就是主要場景基本都是照搬。請你想想,在日本看脫衣舞女郎,和在英國看脫衣舞女郎,哪種突破性更大?日本作為保守的東亞國家,一位拘拘儒儒幾十年的人去看脫衣舞和在英國開放性觀念的環境裡的人去看脫衣舞,哪個更有“巨大改變”的說服力?(而且還删掉了很重要的找妓女的劇情)所以,劇情不能照搬呀。要結合國情!

(四)劇情删減

删減了很多戲,比如帽子、妓女、男主和女職員一同遊樂、造公園的層層阻礙等戲份。于是顯得男主的轉變說服力很弱。

這幾場都是重場戲,對于人物塑造很重要。全給删減,就是“去其精華”。

(五)劇情更改

女職員和男主的交流戲份改得太差勁了。把男主弄得很煩人,感覺在強人所難。而且二人感情的進度也太快了。

三、選角和人物塑造失敗

(一)原作的父親形象是很典型的東亞式父親,還有着日本人骨子裡的謹小慎微,所以鮮活地深入人心。而本片的男主就是典型的英國紳士形象,和膽怯懦弱無關,他隻是高高在上而已。開頭的戲完全沒有突出他的這種麻木和木讷,反而顯得他像高傲的“教父”。

後面的性格轉變也塑造得很牽強,說這說着看到女職員的淚水就性情大變了,請問是童話故事嗎?女職員的善良的淚水的力量,能夠讓心靈起死回生。

關于男主病變的痛苦的描寫很少,後期基本也就腰痛了點的樣子。

(二)本片的父子關系也被塑造得很融洽,所以男主害怕拒絕告訴兒子真相的動機很突兀。你們是英國,不是日本诶,自己國民什麼性格特點自己心裡沒點數嗎?

(三)一開始婦女前往市政廳要求修建兒童遊樂園(電影中說是playground,就是兒童遊樂園,有滑滑梯的那種)的情節毫無說服力。我直接被無語住了。三位女士的造型非常資本主義,精緻的着裝和妝容,完全沒有那種急迫感和無産階級感。請問你相信這是貧困地區的裝扮嗎?而且她們的理由是:孩子們沒地方玩。笑死啦,不愧是資産階級!這些就導緻她們急迫需要遊樂園的動機很弱。(後面有給到臭水溝的鏡頭,你管那叫臭水溝??就是扔了一些木條,有點積水而已)而且,整個尋求幫助的過程也很冗長且啰嗦。原作幾個鏡頭就解釋清楚了。

(四)作家角色像學生假裝流氓。原作中作家的那種書卷氣、風流感、敏銳感,這部電影是一點不粘,真厲害,直接就是一個用電影烹饪“三不粘”。

(五)女職員的活潑樂觀感不夠。與時代相對抗,與市政府格格不入的那種感覺沒有塑造出來。而且她和男主之間的交流戲份,塑造得跟成為精神伴侶一樣,沒抓住原作的精髓。

四、鏡頭普通

笑死啦哈哈哈哈哈,導演連鏡面的鏡頭也要抄。您是真一點不思考創新啊。而且抄也就隻抄到了個表面。我覺得原作酒館裡彈琴時的鏡面鏡頭是為了展示戰後那種虛實相交、紙醉金迷、沉迷娛樂的頹廢國民性。但是本片就隻是單純用了鏡子。不過也合理,小明的鏡頭就算照搬也拍不出那種飒氣。

哦,也是有點創新的,搞出來個萬花筒一樣的鏡頭。

總體而言,在原作的襯托下,本片的鏡頭真的好普通好啰嗦。

五、結尾

1952年黑澤明、橋本忍、小國英雄共同編劇的《生之欲》是天時地利人和,無法超越。紮實深刻的劇作,大膽的叙事創新,無法複刻的鏡頭剪輯,志村橋的表演妝造,作為熱愛生活的化身的女孩,還有那首《ゴンドラの呗》,所以《生之欲》一直是我心中最愛的影片之一,前天面試的時候還向老師介紹了這部電影。當今天看到它被翻拍後,第一反應是“WTF?”,就是單純的憤怒,因為很怕新作會毀了原作,也害怕它會偷走本該屬于黑澤明、橋本忍、小國英雄的成果,自此根植在某一代人心中,漸漸取代1952年的版本。怎麼會有人敢翻拍《生之欲》啊?我還是忍不住想。

*如有缺漏和不足,敬請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