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话题

(为叙述之便,这里将性少数话题称为同性话题)

年轻一代对同性话题的接受度有所提高,使社会氛围有所缓和,但前路如何,变数很多,尤其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即便间接来说,也不觉乐观。

把心态摆正,容易看到同性话题实质上的意义。如果同性恋是道德问题,那抓起来就是了;如果同性恋是病,那治疗就是了。而今既已知道性取向是天然属性,则社会如何对待同性恋,其背后的实质问题是如何对待少数群体。如果是严苛的,那么其他少数群体——疫情下的患者、家里养猫的阳性、阳性的幼儿、需要跨域流动的职工,会有如何遭遇,我想微博上、微信群里海量的信息已足够明显了。

很多人一路成长过来,已经不能从摆正的视角去看待他人。就好像徐州问题出现之后,不念当事妇女群体的处境,而是着眼于她们不忍着,给社会带来这么大的麻烦。这不是讲道理的问题,而是根子上看待他人的观念就有所不同。在他们眼中,没有“人和人本质平等”一说,只是有着强而有用、需要巴结的人,弱而无用、可以鄙视的人,弱而有用、可以利用的人,强而无缘、只能羡慕嫉妒的人……这就是他们的主观世界。“异于常人”的同性恋,必然成为他们猎奇把玩的对象,且“不要来麻烦到我”。

与其说服他们,更应先保障和发挥当事群体自信、自助、自爱的勇气,维护内部的互信、互助、互爱的氛围。这是小草自己的生长,推动改善的第一要素。毕竟,众人之中大多数也是受大环境风向的墙头草,让大环境去改变他们,是效率更高的做法。我们的努力如果有限,就先帮助有意愿的人们实现自己的意愿,这样力量更集中。

电影的意义

我应该先说一下自身对影片的期待。最初了解到“彩虹邮轮”的想法,我感到非常惊艳。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话题,展现在非常特殊的邮轮上,这本身就有一点传奇的气氛,组织者也似带一点突破庸常的侠气。更值得关心的是,来到邮轮上的人们,各自有其状态和过往,他们来到这不寻常的聚会,将发生哪些平时没有的碰撞,释放哪些平时隐忍的东西。这不仅是一艘大船,它本身就是“行走的传奇”。

当然,我是从《马夫》《矮婆》看过来的,知道导演的工作状态。人手少,多非专业,能调动的资源很少,恐怕难以具备纵横捭阖的拍摄条件。动笔前翻阅了不少短评,很多观众在说这个,我就不赘述了。

为使尽多人群看到,非官方纪录片需要走一些普通的宣传途径。而这必然引来观众群体的一些正向期待,但与片子本身的实际往往不符合。在同性话题很少被涉及的时代,人们需要一些有“话题担当力”的重量级、代表性影片,但这样的影片不太可能横空出世。一个社会话题,尤其是处于前期的话题,需要大量的多样的叙说——不同角度,不同手法,不同素材,不同深度,不同目标。用前者的期待要求后者,并不很合适。从导演一系列作品看下来,影片本身并没有定位为“话题担当力”、“重量级”、“一锤定音”的电影,只是尽自己所能,做一些叙述和展现,有几分说几分。引起人们的关注、了解和思考,是更为实在的目标。我估计导演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否则这几年下来,光看影评都足以社死了。所以我想,只要是言之有物、制作合格、有着想要表达的内容的作品,都应该允许出现、传播、评价和批评——是的,导演发出来就是让大家批评的,但谩骂唱衰肯定于事无补,反而会害了同性话题的发展与表达。骂太狠了,同性以外的人们更不敢沾惹直至参与这个话题了,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我是在片尾字幕里的,但接下来我也会“批评”影片,只是我不觉得谩骂是很爽的事情。对于社会事态,我们心头多少有积压的浓云,但我们不能“好心办坏事”,我们做事要有建设性,这样才会真正推动事情本身发生改变——而非仅仅换来口舌之快的变化。心中不满应该投射进现实,而不是转身去踢一个恰好出现的出气筒。

电影本身

出于上面提到的切入视角,影片中的访谈和剪辑都实实在在的,让人物自己把想法讲出来。片子在公映意义上“不好看”,缺乏故事性,因为本来也不是要做故事性的,不是拍《萨利机长》。因此如果不把片子当作影院电影来看,而是作为反映问题的资料来看,这部片子有很多营养可以吸收,不同于只顾华美好看但内容不踏实的快消品了。这道小小的家常菜,我们可以吃下去,得到一餐饭的营养。

所以这样看下来,无论是不同家庭(伴侣)之间的穿插,还是同一家庭中亲子叙述之间的穿插,还是同一人在不同时段的穿插,都处理得很实在,其间信息我们都接收到了。我看有很多影评提到对微凉妈妈印象很深,就是这个道理。

再就是,片中展现了好几对同性伴侣真实自然的日常状态。对于同性及其亲属人群而言,片中所示(据影评反映)是比较浅的。但对于其他茫茫众生而言,生活中从未接触过同性恋,确实根本不知道他们的日常状态是什么样。许多人是带有很多夸张离奇的想象的。因此片中人这样直面镜头,让众多普通人看到,他们相处得很恩爱,很幸福,很自然,不是妖魔鬼怪,完全就是平常人的样子。这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这些日常场景,若不看这个片子,难道指望新闻会播吗?

并且加一句,陶老师所作的歌曲真的非常好听,对我而言是片中一大亮点。虽没作为主题曲,但出现在片中也是非常自然灵动的。

对于不足,可以对照我前面的期待来看。

片子的结构其实是很“传奇”的,明显分为“邮轮前”、“邮轮上”、“邮轮后”三个鲜明的部分。按我一般的期待,第一部分将观众引入影片,展示“一筹莫展的平淡的生活图景”。而第二部分——邮轮上,应当是忽然而至的全新经历,是独特的场景、独特的时段。这是一个平常生活中不可能有的聚会形式,邮轮是一个飘荡在海洋上的独特场合,这个活动也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策划。在这些“传奇性”外衣下,人们的相聚和接触,此中的流露、冲突与化解,足以成为影片高高拱起的主要部分和最大容器。

真的,这里可能装进的东西,有可能是我们观众无法想象的。当《闪灵》推进到城堡酒店时,你能想象在这个“大盲盒”里索要承载的故事吗?也可以类比其它发生在船上的故事,无论《海上钢琴师》还是《迷失三角洲》,都有着“上船”这个结点,那时都无法想象将发生在船上的千姿百态、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们的邮轮也是一样的道理,它本身就是一个大盲盒,只不过彩虹邮轮装载的不是恐怖的闪灵、孤独的乐师或者迷幻的轮回,而是自我的认知与突破,亲情的碰撞与和解,不同处境的同性恋人群所遭遇的难题,还有一些可能的关乎人性的窥见,等等等等。如若在这个盲盒里果真展现出许许多多让人心潮起伏的故事,那是十分令人浮想联翩的。其实我的想象力是很不够的,无法构想出如此内容;能识别和感受出来,就已经观影有得了。

但正如许多评论所说,在邮轮上的部分,没有额外出彩,仍是正常的访谈,只不过换了个场所。不过,许多人物的精神面貌很出彩,很有个人魅力,这是被捕捉到了的。

在邮轮这个大盲盒之后,进入了第三部分——邮轮后的生活。这是“传奇”之后的积淀、回味,虽回归平淡,但有一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将永久留在与会者的记忆中。就是那种感觉:似乎什么都没变,但其实什么都不一样了。从而,完成一种平淡之中见不凡的升华。影片中是有这个成分的,只不过中间的大盲盒没有打开,因此“回味”效果不强了。

但其实也无所谓。毕竟生活更大,没拍好邮轮,也不妨实际有益于更广阔的生活。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部正常水平的作品,一部同性话题下普通而踏实的作品。就像每一个平凡而勤恳的员工,把自己的岗位做好了,也许从没拿过单位的先进个人,也许只得过几张小奖状,但他是一个贡献了能力和责任心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好人。

但是在我们生活的视野中,一直没能出现独当一面、力挽狂澜的强人,令我们灰心也有、失望也有。这时,这个普通的员工走出来了,我们便把这些落空了的期待,投射在他的身上。完全可以理解,但我们还有更好的可做之事——把精力用于建设性的批评,提出更好的构想,筹划更多的展现方式,推动更多的言说记录,这总是亲力亲为,给后来人留下借鉴和参考。徒呼“失望”,除了不能改善心情,也不能改变现状。现状能改变吗?能,且重回影片之中,再看一遍片中人的亲身所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