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話題
(為叙述之便,這裡将性少數話題稱為同性話題)
年輕一代對同性話題的接受度有所提高,使社會氛圍有所緩和,但前路如何,變數很多,尤其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即便間接來說,也不覺樂觀。
把心态擺正,容易看到同性話題實質上的意義。如果同性戀是道德問題,那抓起來就是了;如果同性戀是病,那治療就是了。而今既已知道性取向是天然屬性,則社會如何對待同性戀,其背後的實質問題是如何對待少數群體。如果是嚴苛的,那麼其他少數群體——疫情下的患者、家裡養貓的陽性、陽性的幼兒、需要跨域流動的職工,會有如何遭遇,我想微博上、微信群裡海量的信息已足夠明顯了。
很多人一路成長過來,已經不能從擺正的視角去看待他人。就好像徐州問題出現之後,不念當事婦女群體的處境,而是着眼于她們不忍着,給社會帶來這麼大的麻煩。這不是講道理的問題,而是根子上看待他人的觀念就有所不同。在他們眼中,沒有“人和人本質平等”一說,隻是有着強而有用、需要巴結的人,弱而無用、可以鄙視的人,弱而有用、可以利用的人,強而無緣、隻能羨慕嫉妒的人……這就是他們的主觀世界。“異于常人”的同性戀,必然成為他們獵奇把玩的對象,且“不要來麻煩到我”。
與其說服他們,更應先保障和發揮當事群體自信、自助、自愛的勇氣,維護内部的互信、互助、互愛的氛圍。這是小草自己的生長,推動改善的第一要素。畢竟,衆人之中大多數也是受大環境風向的牆頭草,讓大環境去改變他們,是效率更高的做法。我們的努力如果有限,就先幫助有意願的人們實現自己的意願,這樣力量更集中。
電影的意義
我應該先說一下自身對影片的期待。最初了解到“彩虹郵輪”的想法,我感到非常驚豔。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話題,展現在非常特殊的郵輪上,這本身就有一點傳奇的氣氛,組織者也似帶一點突破庸常的俠氣。更值得關心的是,來到郵輪上的人們,各自有其狀态和過往,他們來到這不尋常的聚會,将發生哪些平時沒有的碰撞,釋放哪些平時隐忍的東西。這不僅是一艘大船,它本身就是“行走的傳奇”。
當然,我是從《馬夫》《矮婆》看過來的,知道導演的工作狀态。人手少,多非專業,能調動的資源很少,恐怕難以具備縱橫捭阖的拍攝條件。動筆前翻閱了不少短評,很多觀衆在說這個,我就不贅述了。
為使盡多人群看到,非官方紀錄片需要走一些普通的宣傳途徑。而這必然引來觀衆群體的一些正向期待,但與片子本身的實際往往不符合。在同性話題很少被涉及的時代,人們需要一些有“話題擔當力”的重量級、代表性影片,但這樣的影片不太可能橫空出世。一個社會話題,尤其是處于前期的話題,需要大量的多樣的叙說——不同角度,不同手法,不同素材,不同深度,不同目标。用前者的期待要求後者,并不很合适。從導演一系列作品看下來,影片本身并沒有定位為“話題擔當力”、“重量級”、“一錘定音”的電影,隻是盡自己所能,做一些叙述和展現,有幾分說幾分。引起人們的關注、了解和思考,是更為實在的目标。我估計導演對此早有心理準備,否則這幾年下來,光看影評都足以社死了。所以我想,隻要是言之有物、制作合格、有着想要表達的内容的作品,都應該允許出現、傳播、評價和批評——是的,導演發出來就是讓大家批評的,但謾罵唱衰肯定于事無補,反而會害了同性話題的發展與表達。罵太狠了,同性以外的人們更不敢沾惹直至參與這個話題了,這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
我是在片尾字幕裡的,但接下來我也會“批評”影片,隻是我不覺得謾罵是很爽的事情。對于社會事态,我們心頭多少有積壓的濃雲,但我們不能“好心辦壞事”,我們做事要有建設性,這樣才會真正推動事情本身發生改變——而非僅僅換來口舌之快的變化。心中不滿應該投射進現實,而不是轉身去踢一個恰好出現的出氣筒。
電影本身
出于上面提到的切入視角,影片中的訪談和剪輯都實實在在的,讓人物自己把想法講出來。片子在公映意義上“不好看”,缺乏故事性,因為本來也不是要做故事性的,不是拍《薩利機長》。因此如果不把片子當作影院電影來看,而是作為反映問題的資料來看,這部片子有很多營養可以吸收,不同于隻顧華美好看但内容不踏實的快消品了。這道小小的家常菜,我們可以吃下去,得到一餐飯的營養。
所以這樣看下來,無論是不同家庭(伴侶)之間的穿插,還是同一家庭中親子叙述之間的穿插,還是同一人在不同時段的穿插,都處理得很實在,其間信息我們都接收到了。我看有很多影評提到對微涼媽媽印象很深,就是這個道理。
再就是,片中展現了好幾對同性伴侶真實自然的日常狀态。對于同性及其親屬人群而言,片中所示(據影評反映)是比較淺的。但對于其他茫茫衆生而言,生活中從未接觸過同性戀,确實根本不知道他們的日常狀态是什麼樣。許多人是帶有很多誇張離奇的想象的。因此片中人這樣直面鏡頭,讓衆多普通人看到,他們相處得很恩愛,很幸福,很自然,不是妖魔鬼怪,完全就是平常人的樣子。這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這些日常場景,若不看這個片子,難道指望新聞會播嗎?
并且加一句,陶老師所作的歌曲真的非常好聽,對我而言是片中一大亮點。雖沒作為主題曲,但出現在片中也是非常自然靈動的。
對于不足,可以對照我前面的期待來看。
片子的結構其實是很“傳奇”的,明顯分為“郵輪前”、“郵輪上”、“郵輪後”三個鮮明的部分。按我一般的期待,第一部分将觀衆引入影片,展示“一籌莫展的平淡的生活圖景”。而第二部分——郵輪上,應當是忽然而至的全新經曆,是獨特的場景、獨特的時段。這是一個平常生活中不可能有的聚會形式,郵輪是一個飄蕩在海洋上的獨特場合,這個活動也是一種不同尋常的策劃。在這些“傳奇性”外衣下,人們的相聚和接觸,此中的流露、沖突與化解,足以成為影片高高拱起的主要部分和最大容器。
真的,這裡可能裝進的東西,有可能是我們觀衆無法想象的。當《閃靈》推進到城堡酒店時,你能想象在這個“大盲盒”裡索要承載的故事嗎?也可以類比其它發生在船上的故事,無論《海上鋼琴師》還是《迷失三角洲》,都有着“上船”這個結點,那時都無法想象将發生在船上的千姿百态、驚心動魄的故事。我們的郵輪也是一樣的道理,它本身就是一個大盲盒,隻不過彩虹郵輪裝載的不是恐怖的閃靈、孤獨的樂師或者迷幻的輪回,而是自我的認知與突破,親情的碰撞與和解,不同處境的同性戀人群所遭遇的難題,還有一些可能的關乎人性的窺見,等等等等。如若在這個盲盒裡果真展現出許許多多讓人心潮起伏的故事,那是十分令人浮想聯翩的。其實我的想象力是很不夠的,無法構想出如此内容;能識别和感受出來,就已經觀影有得了。
但正如許多評論所說,在郵輪上的部分,沒有額外出彩,仍是正常的訪談,隻不過換了個場所。不過,許多人物的精神面貌很出彩,很有個人魅力,這是被捕捉到了的。
在郵輪這個大盲盒之後,進入了第三部分——郵輪後的生活。這是“傳奇”之後的積澱、回味,雖回歸平淡,但有一些東西已經不一樣了,将永久留在與會者的記憶中。就是那種感覺:似乎什麼都沒變,但其實什麼都不一樣了。從而,完成一種平淡之中見不凡的升華。影片中是有這個成分的,隻不過中間的大盲盒沒有打開,因此“回味”效果不強了。
但其實也無所謂。畢竟生活更大,沒拍好郵輪,也不妨實際有益于更廣闊的生活。
所以我認為這是一部正常水平的作品,一部同性話題下普通而踏實的作品。就像每一個平凡而勤懇的員工,把自己的崗位做好了,也許從沒拿過單位的先進個人,也許隻得過幾張小獎狀,但他是一個貢獻了能力和責任心的人,一個普普通通的好人。
但是在我們生活的視野中,一直沒能出現獨當一面、力挽狂瀾的強人,令我們灰心也有、失望也有。這時,這個普通的員工走出來了,我們便把這些落空了的期待,投射在他的身上。完全可以理解,但我們還有更好的可做之事——把精力用于建設性的批評,提出更好的構想,籌劃更多的展現方式,推動更多的言說記錄,這總是親力親為,給後來人留下借鑒和參考。徒呼“失望”,除了不能改善心情,也不能改變現狀。現狀能改變嗎?能,且重回影片之中,再看一遍片中人的親身所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