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時看舞蹈不多,但偶爾看到震撼人心的舞蹈作品,也心馳神往。毫不猶豫地說,《隻此青綠》電影中所呈現的舞劇,也是令我心馳神往的作品。舞劇存在于舞台,對觀衆而言“難以接觸到”。除了舞劇的現場錄制,改編成電影版能夠讓廣大觀衆容易欣賞到,而且也可以借電影藝術之利,用運鏡、特效、閃回、蒙太奇等手法,施以更豐富的延展表達,這也是我看好的方向。

但正如天才希孟也要有磨合長進的過程,什麼嘗試都要經過磨合期。這部電影作品,舞蹈極美,聲、畫效果應該說也不錯。但對于電影這種形式而言,還未盡磨合之利。我希望更多地看到更精彩的嘗試——而不是因為現存問題就被批評打壓下去。這裡記錄觀影時發現的一些瑕疵,作為一個小小觀衆,貴在真實吧。

建議部分

●體裁的提示

電影作品類型衆多,跨度極大,對于實際觀看的觀衆而言,無論事先是否了解影片體裁,影片都應該通過本身的表現,表達出它的體裁。因此本片開頭就應該明确表現出這是一部舞劇電影。

我雖然事先了解這一點,但開始觀看時一時忘了,因為開頭展卷的表現并無舞蹈成分,我以為是故事片。所以刻章工匠忽然跳舞時,一開始以為是表現這個小工匠調皮自戀,直到所有人都舞蹈起來才想起,這是舞劇。

這是個小小問題,但對于成熟的類型作品,此類基礎小問題都會處理好的。

●表情的表演

舞劇與故事片對演員表情的表演要求,應該是不同的。但電影形式意味着,近景人物面部特寫,是舞台表演所不存在的表現形式。所以按照舞蹈要求進行表演,很難經得起電影的近景怼臉特寫。本片中,其他場景還好,但展卷人的舞台式凝重表情,不太協調,比較出戲和刻闆。畢竟是舞劇,不必完全改成電影式表演,但需要作出幾分調整,避開短處,展現長處。

●旁白文案

電影藝術以畫面、台詞取勝,旁白尤其字幕式旁白一般多慎用。而本片中,字幕無論從作用還是數量上,都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是值得精心安排的,同樣要揚長避短。觀衆很難兼顧閱讀旁白字幕和觀看畫面。而且本片文案雖然整體較好,但個别句子其實并不夠凝練,宜取精再取精。能用畫面、舞蹈、情節乃至配樂表現出來的内容,文案就不必複述了。比如淬墨人的旁白,最後一句“叮囑”就沒必要,因為前兩句(松、墨)就已經是叮囑本身了。

我的想法是:①大篇幅精縮文案;②精縮後的短小有力的文案,以專門鏡頭停留展示,同時這有利于營造鏡頭啟停的節奏感。

●蠶桑舞蹈:無實物表演?

織絹人環節有一部分舞蹈表現蠶桑内容,然而是無實物表演。在本片中其它工藝環節都是實物表演,偏偏這裡無實物,用空的匾。 保留無實物表演也是可以的,但可以用有實物的鏡頭,蒙太奇一下,再過渡到無實物鏡頭,以實物提示觀衆這個工藝是在做什麼。

●部分特效鏡頭不理想

片中的風景特效鏡頭,有個别的不夠理想,比較明顯的是織絹人環節,希孟回望江對岸。再比如後面希孟在山巅的場景,場景制作的特效感比較強。

制筆環節,有一個日照雪山的風景鏡頭,邏輯上比較突兀,和制筆事象的結合不緊密,像湊數的。

還有,第一次古畫活化的鏡頭(畫中人、船動了起來),畫面調度不精彩,沒有展現出動起來的畫是美的。

●青綠群舞:鏡面特效不佳

青綠群舞,地面采用了鏡面特效,呈現出群舞的倒影。這段的視覺效果有明顯缺憾,主要兩方面:一則,倒影太清晰,基本完全保真,相當于複制粘貼而成的兩份影像,而不是本影+倒影,視覺上是亂的。倒影應該處理成倒影的樣子,比如減淡、模糊,或者隻留倒影基部,總之不能和本影一樣。二則,場景背景整個是混沌的淡灰色,無天水之分,特效摳圖感太強了。或者可以設置明确的天水分界線,或者用明顯的漸變來區分天水格局,使得場景不是混沌懸浮,而是有天地分隔的感覺。

●結尾對望

結尾是畫作在博物館展出的場景。首先的問題在于觀衆的表現不自然,而且在玻璃上指指點點也不恰當。其次是結尾二人對望的處理,本來是很不錯的,但感覺哪裡有點沒收住,落入煽情俗套,是否可以收得再幹淨一點?

誇獎部分

雖然上面看似提出了一大堆,但本片整體上都是很好的,完全立得住,舞蹈是非常精彩的,視效也多有驚豔處。有幾處地方是個人偏好,想額外贊美的。

●水上舞蹈

在織絹人後面的聽雨環節,希孟在水上施展舞蹈,這一段與水的共舞可謂驚豔,應該也是比較創新的吧。而且水的厚度肯定經過很多苦心調整,既能激起漂亮的水花,又不緻阻礙表演。

●調戲考官

我從不多的舞蹈觀賞中發現,有一種動作風格是我很喜歡,也似乎是形成一定潮流的,那就是動作收放頓挫,發起有一定的爆發力,而收住又很有彈性。調戲考官這一段可謂最明顯的了,而且群舞的節奏、調度達到很精彩的程度,看下來很享受。

●電影手法、舞台調度

本片的一個弱項是沒有很好地結合電影手法,但這主要是對前面而言。我發現在苦思環節,就很好地結合了電影手法,使“生搬上銀幕的舞劇”變成了真正的“舞劇電影”。再就是最後的環節,青綠舞女在畫紙上慢慢走過,身後拖出一道變幻的青綠,希孟跟在後面頓悟起來,這手法很妙。直到最後徹悟時,所有舞女皆改變方向,背他而去,我仿佛看到希孟的才華化為作品走向曆史。這舞台調度絕了。

●波浪手勢貫穿全片

波浪手勢(其實是山和水的走勢)不僅是山水畫的用筆精髓,也是全片的線索。所以在片中不斷看到這條線索和呼應,讓人覺得線索明确,提綱挈領。這個手勢不僅在舞蹈中很美,對人物的俏皮、靈動也形成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