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汶川地震14年,今天又看了一遍這部電影,這十年最愛的一部文藝片,《觀音山》充滿詩意,它有一種詩意的絕望,像是藏了很多的情緒和信仰在電影中,總覺得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但又十分隐晦,又平淡。很難去描述這種感受,它帶給人的感覺很壓抑絕望,但全片又沒有過于凸顯宣洩點,就像是慢慢墜入深淵,最後一點光亮也沒有了。但這種絕望,是釋然的,是解脫的,就像死成了生,每一次電影中《藍蓮花》響起的時候像是給觀衆一個喘息的瞬間。

我喜歡這部電影的色調,喜歡這部電影的每一個鏡頭,喜歡範冰冰演文藝片時獨有的略帶神經質的破碎的美感。她在李玉的電影裡,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美麗與瘋狂。

...

我那時覺得,觀音廟其實是信仰的象征。在上山之前,他們都是無所事事的青年,都因為家庭裡的事情煩惱,迷茫。

酗酒的父親、二婚的父親、不受到父母關心的肥皂,一件件,一樁樁,都讓他們在這個青春的年紀裡,更加的迷茫。

所以他們肆無忌憚,他們近似瘋狂的玩,發洩自己的情緒,不管不顧,既熱烈又絕望。畫面不停的搖曳,火車的轟鳴聲伴随着時明時暗的光線,照在他們的臉上,他們的面容有些迷茫,又義無反顧。他們爬上火車,任由發絲被風吹起,看起來那麼讓人着迷。

...

生與死有什麼關系呢,孤不孤獨又有什麼關系呢。隻要在一起就好了,那樣,就算是永恒了。

人總是患得患失,得到的時候會開心會滿足,卻在得到的同時又害怕失去。因為失去過,所以更加害怕眼前得到的一切是不真實的,如水月鏡花,眨眼就沒了。

人生太過無常,現在擁有的一切說不定下一秒就會消失。得到的時候害怕,但也更害怕失去,所以幹脆什麼都不要了。

常月琴在懸崖上跟他們招手,淚中帶笑,似乎是放下了。對常月琴來說,活着的意義與死一樣,沒有區别。

他們一起重建觀音廟,搬磚,砌牆,畫觀音像,就像是重拾信仰。從前可以肆無忌憚的瘋,建起觀音廟的那刻,豎起觀音像的同時,也樹起了心裡的希望。

地震摧毀了觀音廟,幾個人之前都是渾渾噩噩的活着,用自己的方式發洩着一切的情緒。他們坐在建好的觀音廟裡,坦然的接受一切,在迷茫的邊緣遊走,尋找人生的意義。

...

她的崩潰她的絕望,被幾個孩子救贖了。但她得到的同時也就意味着終有一天會再度失去。她不願意再面對這樣的現實,所以選擇了永恒的死亡。

活着的時候,她終日面對喪子喪夫的痛苦,聽着藍蓮花活在回憶裡,短暫的快樂終将散去,她最終還是要一個人面對所有。

她哭着活了這麼久,走的時候卻面容帶笑,一臉輕松。火車的轟鳴聲從遠方傳來,一轉眼,懸崖上,已沒了她的身影。如她所言,人不應該是永遠孤獨的。

...

也許在另一個世界,她會和自己的丈夫、孩子相聚,在另一個世界相遇,得到永恒,長長久久的呆在一起。

電影的最後,三個人又再一次坐上了火車,他們沒有像上一次一樣放肆大笑,他們躺在火車上,各自有各自的心事,各自有各自的未來。

但至少,他們曾經快樂過。
片尾的鏡頭是火車駛出洞穴,鏡頭不停的搖晃,那大片的光亮最終越來越遠,希望也越來越遠,直到最後的光點消失在盡頭。

到最後,也是無盡的絕望和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