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此次遠遊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察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煩瑣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成将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這段話是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1920年去歐洲考察的時候,帶上了16歲的林徽因,寫在他的遊歐日記裡面,我覺得這對很多人都很适用,甚至我到了很晚,我可能才明白這個道理,就是,我們眼裡的世界小了,心裡的小事就會變大,小事變大了,我們就會讓自己變得很累,糾結在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關于思成學業,我有點意見。思成所學太專門了,我願意你趁畢業後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選一兩件關于自己娛樂的學問,如音樂、文學、美術等。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

這段話也是我覺得對很多人都很合适,大家好像都困在了工作和學習裡。這是梁思成在美留學時,梁啟超給他的家書裡寫的一段話,這樣的家庭教育,我真的好羨慕。

我的心理輔導員跟我有一次聊天提到了“空不見底的洞”這個概念,我覺得我想明白了很多,她說不要試着去填補别人的那個空洞,那是永遠填不滿的,也不要試圖通過讓别人來填補你的空洞而進一步讓你自己得到滿足,你應該滿足的是你自己去填補你自己的那個洞;而去填補别人的那個洞,需要你自己把握那個度在哪裡。

放到生活上,我也覺得是這樣,我好像總是在填補這個社會的空洞,這個社會要求我一步一步怎麼做,要求我付出什麼,我才能得到什麼,我一直在填補社會的空洞。

所以,試着花一點點的時間分給音樂、文學、美術,試着去填一填自己的那個空洞,生活本應該是更精彩的。

"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們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強烈的人,但經過若幹時候之後,總能拿出理性來鎮住他,所以我不緻受感情的牽動,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業。這一點你們雖然不容易學到,但不可不努力學習。”

這也是梁啟超的家書,林徽因的父親去世的時候寫下的。這份感情,“在他們面臨事業選擇,感情波折,人生困頓之時,他總是能最及時的将自己的人生感悟,用最溫婉的方式傳遞給孩子。”

“如果世界上藝術精華,沒有客觀價值标準來保護,恐怕十之八九均會被後人在權勢易主之時,或趣味改向之時,毀損無餘。 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築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看這部紀錄片,真的讓我更了解梁思成了,他真的像他女兒說得一樣,是一個沒有城府的人,一腔赤子之心,對古建築的熱愛和認識,讓我非常的敬佩。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樓宇,夾道的樹蔭,衙署的前庭,或優美的牌坊,比較用洋灰建造卑小簡陋的外國式噴水池或紀念碑實在合乎中國的身份,壯美得多。
且那些仿制的洋式點綴,同歐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中心建置相較起來,太像東施效颦,有傷尊嚴。
我們應該研究漢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經幢,明清的牌樓,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橋,華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聰明的應用。”

光是聽着,就很美啊!

“我長期地在建築問題上,同黨和政府的領導同志争辯着,僵持着……我以專家權威的姿态,不惟自以為是,而且自高自大,這一切都肇源于我的階級出身和由它而來的個人英雄主義和個人自由主義……”

大屋頂檢讨,真的很心痛...

很喜歡這部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