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排片少(還有自己懶)的緣故,我晚了一個多星期快半個月的時間,才趕去了幾十公裡外的電影院,把紀錄片《流浪地球 2:再次冒險》給看了。
不管怎麼說,自己都是“流浪地球”系列電影的忠實觀衆,如果在大銀幕上錯過這部關于球2的紀錄片,我事後想起來一定會後悔的。
不過,首先我得從個人角度出發,說幾句不含負面意思的牢騷:
大概是因為從去年年初《流浪地球2》上映後就一直在關注影片的各種訪談、報道和消息,更重要的是去年我看完了《流浪地球2電影制作手記》,還專門寫了一篇書評,因此紀錄片裡的許多信息内容對我來說不算新鮮(至少一半以上都知道),比如找茬的實習生、從吃飯以小窺大的管理問題、和“大家夥”泰坦較勁、設計一整套UI界面标識、科學顧問全程駐場等等。
可是呢,心裡知道是一回事,通過銀幕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到就是另一回事了,這便是影像的力量。
因此,我還是推薦所有喜歡《流浪地球2》的小夥伴們,有機會的話可以看看這部紀錄片,看完後你會更加喜歡這個系列,以及這批認真、執着又可愛的創作者們。
然後來說幾個我看完《流浪地球 2:再次冒險》後印象最深的幾個點吧:
1、作為一部主要講述球2拍攝制作的紀錄片,電影非常“突兀”地插入了兩段曆史,一段在開頭,提到了清末民初時中國科幻的起步,包括梁啟超寫的《新中國未來記》和魯迅翻譯的凡爾納科幻小說,另一段在後半段,講到了90年代中國科幻的再次大步前進,比如《科幻世界》的誕生。
很顯然,這是一個“不忘來路”的舉動(影片最後還把中國曆史上所有科幻電影都提了一遍,包括知名的不知名的,好片爛片都有)——“流浪地球”系列要把整個中國科幻一起帶上,做個扛旗人,從實際成績和影響力來說,它是現階段最有資格的裡程碑。
2、郭帆、郜昂、劉寅等等這群人真的是一幫“瘋子”,在許許多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在下死勁兒,用裡面的一句話說,就是在“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地方都很認真”。
印象最深的幾個地方,比如郭帆嫌群演不入戲當場發飙——别看導演平時笑嘻嘻很會開玩笑,拍戲時較真起來也很有“片場暴君”的風範,能看到太難得了——于是乎,後面就有了為每個群演都設計一小段戲的誇張做法。
還有電影開場背景裡那架報廢的黑鷹直升機,本來做個簡單的戰損版很簡單,可因為“細節都對了,最後拼一起了哪裡都不對”這個理由,他們硬是手搓了一架完整的黑鷹模型出來,等物盡其用了再去慢慢砸、撬、打,弄成真正的戰損版……
可以說,這幫人在細節方面做的許多功夫,九成乃至九成九都不會被觀衆注意到,但他們還是做了,當觀衆們拿放大鏡才能找到這些樂趣或者殘存bug時,更多的隻有對他們事無巨細的敬佩。
3、我更加确信,哪怕不談論電影的内容和質量,光是制作上前前後後的努力和成績,《流浪地球2》對于中國電影來說就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先驅。
因為它是一部重工業、重資産的大片,其做到的事情都是前無古人的,這不光是對電影這一個行業的考驗,更是其身後一整個國家地區綜合實力的體現——我始終有這麼個觀點:電影當然是種藝術品,世界上任何一個有才華、有想法的人都可能創造出好作品來,但電影也是一種工業品,這類“産品”就不是誰都能造出來的了。
球2 劇組在吸取借鑒好萊塢先進經驗的同時,也時常發現沒有石頭可摸了,或者說薅過來的好東西自己不一定用得上,到了這個時候,隻能自己去“造輪子”了。
從無到有打基礎、定标準最是不易,對于中國電影來說,他們所做的成績可謂功德無量。
4、我真的在《流浪地球 2:再次冒險》中看到了許多人的夢想和熱愛。
如果你不喜歡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那隻是一份掙錢的工作,可如果你喜歡并為之奮鬥,那這份職業對你而言便是事業了——能為自己熱愛的事業埋頭苦幹,真是再好不過了。
這個世上總還是有美好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