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常秀的影片裡經常出現和夢有關的情節和意向。在《懂得又如何》和《日與夜》中,夢在劇作中被明示而透露出主人公某種在現實中無法得以實現的欲望情愫。在2010年以後的作品中,他逐漸隐去了明顯的夢境與現實之間的分界線,而将夢的形式效果在《北村方向》《自由之丘》《這時對,那時錯》《在異國》《獨自在夜晚的海邊》《江邊旅館》等影片中用各種充滿奇思妙想的方式反複展現。它們往往表現為相同情節的無限循環,帶着差異不斷遞進的重複,或者時間順序錯亂的情節的偶然組合,在簡略到近乎白描的影像表現手法下,産生了出人意料具有魔幻吸引力的超現實效果。

初看《引見》,它似乎像是一連串日常對話拼湊起來的66分鐘黑白畫面:年輕的英浩父母離異,一天他應約來到父親的韓醫診所,在等待的過程中和父親的女助理展開了一段意味暧昧的聊天;在不知多長時間以後,英浩的女友來到德國柏林學習服裝設計,借住在一位美貌韓國女畫家的公寓,但此時思念她的英浩卻跟蹤而來,生活拮據的他決定向父親借錢到柏林來陪伴女友;又過了幾年,已經當了一段時間演員的英浩想退出演藝界,心急如焚的母親找了一位著名戲劇演員在飯桌上勸他回心轉意,但雙方卻話不投機;在海灘上,酒醉的英浩做了個夢,他碰到了已經分手兩年的前女友,在夢中他想像她和一個德國人結婚,但後者卻和另一個韓國女人出軌,離婚後的前女友患了嚴重的眼疾,放棄了學習回到韓國,孑然一身在海灘上發愣;從夢裡醒來的英浩遠遠看着風韻猶存的母親站在酒店陽台上眺望大海,他沖到了冰冷的海水中渾身濕透想讓自己清醒過來。

幾段語焉不詳的對話看似散亂随意,其間的聯系也讓人有些摸不着頭腦。我們也可以注意到男主角英浩和他父親韓東炫的行為帶着一些動機不明的古怪異樣:父親明知兒子在診室外等他,卻冷淡地對他置之不理獨自上樓;英浩前一刻和女友還在柔情蜜意,不一會卻在診所門口擁抱住了診所的女助理;他剛剛和母親在飯桌上不歡而散,轉頭卻在海灘上對着她在酒店露台上的身影深情凝望;而在第一部分作為主要角色出現的父親,莫名其妙地在後面三個部分裡“消失”了……影片中每一段人物對話所昭示的即将到來的事件進程,在對話之後即被棄之腦後,我們好似在看一部視覺版的《寒冬夜行人》,不斷展開但又被切斷的情節帶來的是帶着斷裂感的天外飛仙式夢境體驗。

在《獨自在夜晚的海邊》和《江邊旅館》中,盡管我們并不知道夢境是何時開始,但洪常秀特意通過人物從夢中醒來的場景來“點出”夢境的存在。不過《引見》卻有所不同。當我們仔細回味它的整體結構,能發現其中幾個并不對位的夢境入口和出口。在影片中,英浩曾經兩次從睡夢中蘇醒:一次是在父親診所的沙發上,在等候的時候被女助理搖醒;另一次在酒醉夢到前女友後,疲憊得在車裡醒過來。但當我們回溯影片,卻隻能發現一個暗示着人物入睡的鏡頭,但他卻并不是英浩——父親韓東炫在給戲劇演員治療後,獨自一人悶悶不樂地走上樓,坐在桌前愣神,然後趴在桌上睡着了。睡去的是父親,醒來的卻是兒子,洪常秀在此給出了一個有趣的暗示:父親和兒子的身份重疊。這樣的重疊在現實中不可能完成,但卻可以在夢境中由做夢者主導。父親形象在影片後半程的隐去也有了劇作上的用意:他并沒有消失,隻是外形飄散而借由兒子的軀殼在影片中像魂魄附體一般存在。

洪常秀也無意讓觀衆在邏輯上判斷出到底是誰夢見了誰(或者誰在夢中變成了誰),但卻借此點出了暗藏在影片中的整體夢境結構。事件和對話在影片中的随意跳躍因而有了依托:它們變成了由做夢者忽略事件的發展進程而随機挑選出的夢境碎片,我們完全無法知道故事的來龍去脈,也無法明确知曉哪一塊碎片是明确的現實,哪一塊是夢中的臆想,或者人物的所言哪一句是真實想法,哪一句又是刻意的謊言。但我們卻可以由此勾勒出構成兩個重疊身份複雜内心活動的事實性和情緒性因素。

也許我們首先明白的是父子之間的怨恨心結所在:父親韓東炫在和妻子離婚後,與兒子英浩的關系十分疏遠。尤其是在金錢上,吝啬的父親并不願意給兒子經濟上的支持。這樣的親情和利益關系糾葛在一起,表現為兒子前往診所等候向父親張口借錢前的一段尴尬時刻,二人各自表現出的郁悶心态:韓東炫在影片一開場即坐在樓上的辦公桌前發毒誓,即使把家産都捐給孤兒,也不願給這個不争氣的兒子;兒子則惴惴不安又心懷怨恨的在接待室的沙發上等待,想着父親會用怎樣的借口搪塞自己。洪常秀劇作上的天才過人之處在于,他并未把這些人物的心理活動一開始就透露在銀幕上,而是讓内心對立的二人在身份重疊進入夢境後,用碎片化臆想的方式将心理矛盾外化出來。

在此,夢的主導者身份究竟是誰(父親還是兒子)變得不重要了,他們的“合體”通過同樣的“夢境材料”各自尋找着自己的内心心理支撐。站在父親的角度,不學無術的兒子要錢的目的僅僅是去跨洋泡妞,于是他幻想着三心二意的兒子站在診所門口和女助理暧昧,又買機票去德國和女朋友幽會,女友另嫁他人後,他卻被戀愛消磨了意志,連演員的職業也不想幹了。最沒出息的是,為了挽回内心的失落,這個兒子居然在車裡做了一個夢(夢中夢嵌套結構),幻想甩掉他的女友過着悲慘的人生(離婚又患病),隻能在海灘上坐着發呆——在内心嘲諷兒子做白日夢的父親絲毫沒意識到這正是他自己白日作夢的一部分。但站在兒子的角度,這夢中發生的一切正是因為沒從父親那裡借到錢的後果:愛情和事業雙雙雞飛蛋打——不但女友因為異地而離去,自己也被這段感情攪得心煩意亂,隻能放棄工作,在海灘上發白日夢幻想前女友遭殃來緩解内心的焦慮。

有意思的是,我們完全不知道借錢的實際行動到底發生了沒有——洪常秀刻意跳過了這一段情節交代,直接進入了二人夢中的臆想。也許站在父親的角度,他夢到的是自己的錢被兒子拿走以後無謂揮霍的後果;而從兒子的視角,他在夢裡預料到沒有這些錢将會讓他在未來生活裡無比失意沮喪。洪尚秀在此發揮出了超越通常劇作程式的高超實驗性寫作技巧:他精心設計了看似瑣碎的片段細節,讓所有人物的對話和行為都充滿了不可思議的多義性,同時賦予了夢中的“父親/兒子”組合體某種魔幻般的薛定谔态;事件和話語的含義完全取決于我們在觀看時所采取的瞬間直覺傾向,故事的表述走向變成了在父親和兒子之間視角切換的心理和情感嬗變。這種人物内心的莫名雙重含義欲望悸動甚至表現在了一些看似無關的細節上,比如兒子在診所門口對女助理的擁抱究竟是兒時性幻想的外露還是父親“附體”兒子以後對她的意淫?再比如,兒子在海灘上對母親的凝望,究竟是一種失去父親後的戀母式依戀,還是父親借由兒子的眼睛表達對母親的暗暗懷戀?所有的細節都有兩個完全對立的理解方向,但它們又神奇地被劇作設定融為一體。冥冥中,觀衆似乎具有了某種橫跨兩個意識的類上帝視角,在深入不同人物内心的同時體會到他們暗藏着的細微又駁雜的微妙心理異動。我們會經常看到電影評論将洪常秀和侯麥相比較,但其實這樣的雙重含義所透露出的人内心被欲望、怨恨和情感所驅使而呈現出的瞬間量子悸動态,其實已經十分貼近布努埃爾在《資産階級的審慎魅力》《自由的幻影》《朦胧的欲望》中所表現出的人類荒誕獸性沖動意識。

洪常秀出身于實驗電影圈,但當我們審視他二十年來的電影風格時,會發現他的影片在視覺上的處理變得越來越簡略直白。《引見》的拍攝使用的是一台無法更換鏡頭的小型佳能4K攝像機,除了獨特的“變焦剪輯”方式外,我們幾乎看不到他采用任何特殊的鏡頭和場面調度手段來呈現人物之間的對話,更沒有用花哨的視效表現虛幻的夢境。在視覺形式極度簡化抽象的同時,他卻在如《北村方向》《你自己和你所有》《在異國》《獨自在夜晚的海邊》這樣的影片中發展出超出常規的劇作模式,用實驗化的文本替代了實驗化的視覺去填充影片的框架。他走向了實驗電影另一個前人從未涉足的方向:舍棄視覺元素的表面構造和組合,依托精心構築的文本支撐起的人物和對話,将觀衆帶入無限的思維漩渦之中。

正如我們在《引見》中看到的,洪常秀在直白主題(父與子之間的金錢親情關系)基礎上,用充滿暗示的碎片化細節構築起具有拼貼效應的劇作晶體,它雖然不連貫,卻像棱鏡一樣不斷向四處折射觀衆審視的目光,形成了炫目又充滿實驗性的文本“光學效應”。而它的内在核心,正如片名所示,是一種“引見”,即一個靈魂以另一個靈魂為載體,借用夢的形式,被引入到事件的發生過程中從而讓不同的含義逐漸浮現。主題和導演手法也因此在這部影片中都退居次要,洪常秀真正想展示的,是電影實驗性文本所産生的魔幻思維性魅力。

PS. 從一些精心設計的細節也可以看出洪常秀意圖創造出的獨特夢境氛圍。比如,影片從韓國跳到德國,但黑白影像卻故意避開了一切帶着歐洲特征的建築物和人物形象,在人物對話反複明示他們身處德國的同時,幾乎沒有差别的背景環境讓觀看者産生了某種困惑不解的恍惚視覺錯位感。再比如,在海灘上出現的前女友周緣暗示搶走她德國丈夫的就是同住的韓國美貌女畫家,但當英浩從車裡踉踉跄跄爬出來我們才意識到這是他做的夢,根據前面劇情,他并不知道這樣一位女畫家的存在,那他又如何能在自己的夢境中提到這個人呢?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因為從車裡走出來的英浩還是身處夢中,這一切都是那個父親/兒子的重疊意識在迷離的夢境中臆想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