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出預料,好的導演在續作時必然要更往前走一步,如果第一部是《天生殺人狂》式的故事,那第二部就是對此類以暴力反抗社會的寓言的反思。
反思之一在于暴力反抗社會會讓個人成為犧牲品,亞瑟所殺的人畢竟罪不至此,且在無意中他也傷害了完全無辜的人,比如那個小侏儒。還有另一些犧牲品,炸彈炸傷炸死的無辜的人們,以及狂熱的青年熱切希望“整個城市各處都會發生爆炸”。亞瑟正是在認識到人的生命之沉重(他經曆了一件事:監獄裡一個支持他的獄友被警察一碰就死了)後才會最終在法庭說出:自己不是小醜,從不存在小醜,他後悔殺了六個人,也才會在後來聽到狂熱青年的反人類宣言後跳車而逃,他不想成為這樣的小醜,小醜逐漸變了味,他想一走了之。不同的為觀衆所共情的人卻又彼此沖突,不同的善好卻彼此矛盾,那些不同個體所要活出的自己的人生往往不能兼容,哪怕他們的理由都如此充分。
反思之二在于,不管官僚還是民衆,上層還是下層,都從不存在清醒的正義,要麼是以愚弄民衆為目的,要麼本身就是愚民,名人嘩衆取寵,混混作惡多端,但那些支持小醜的人支持的也不是正義,他們不關心亞瑟,他們關心的隻是小醜,隻是能在時代渾水裡攪動風浪的随便哪一個人物,或者說随便哪一個帶有象征意義的符号。任何一個形象,枭雄般出現後,都會成為他們寄托不滿、發洩情緒、追趕潮流的風向标,他們從不喊他亞瑟,他們隻喊jocker,他們并不真正關心正義,甚至狂熱地希望越亂越好炸掉城市,對于無辜者他們無暇關心,是他們造神又是他們毀神,Lee和殺死亞瑟的精神病人一樣都隻是烏合之衆的代表,是他們殺死了小醜。
沒有人真正關心亞瑟,這個從出生就不被關心的人一輩子也沒被真正愛過,所以愛具體的人有多難啊。亞瑟和小侏儒一樣,他們都是這個社會最底層又最善良的人,而電影悲觀地告訴我們:這類人卻最不可能有好結局,卻最終最可能是被傷害被抛棄的那個,就像最後殺死亞瑟的病人說的那個笑話一樣,小醜以前經常出現在電視上,可現在隻剩落魄。而更可悲的是,這些最底層最善良的人也無法互相救贖,看看亞瑟和侏儒彼此對對方無意的傷害就知道了,互為鏡像的兩人甚至互相隻剩下彼此了,可這些希望全然落空。
而在最後,就像那些也許罪不至此卻被亞瑟“私法處決”(殺死)的人那樣,亞瑟最後也不是在公法審判下領受“公義”的判決,而是在無法判别其正義性的“他律”下接受私法的判決,沒有拯救世界的小醜,隻有苦難循環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