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对郝蕾张译演技的期盼,看了整部电影。看完之后只想到了三如文学——如梗在喉,如坐针簪,如芒刺背。

郝蕾出场寥寥无几,张译就只剩下自然的演技了。

本片试图塑造一个半路父亲和半路女儿共同成长的温情故事,但其真实效果正如与我一起观影的电影院中仅有的其他三个人之一在影片最后发出的终极疑问一样——这到底是一部喜剧片还是一部悲剧片那?

我也没搞懂所以最后只能带着对这种四不像的中肯评价牢骚离场。

本片最大的败笔来源于男主角的动机。

男主角在孩子的母亲走之前和走之后对小女孩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而这一切转变都缺乏镜头语言的描写。

影片的前半段男主角是一个鲁莽的,贪财的,重情重义的,不善言语的人。

一开始见面对小女孩也是态度粗鲁,不仅抢夺了小女孩手中的游戏机,还忽视小女孩受伤,对小女孩大呼小叫。是什么样的转变,让这种性格的男主角不远万里奔袭到人贩子的家里,去抢夺女孩呢?仅仅是因为男主角对女孩母亲的一夜暧昧吗?而这些影片都没有一个认真的交代。

于是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本一个和小流氓小混混混在一起的男主,突然之间变成了温柔的大叔。对眼前陌生的小女孩产生了想把其变成自己女儿的想望。

这就让观众很疑惑——这男主角到底是像影片开始的时候那样需要一个孩子呢,还是把这个孩子当成是累赘那?电影的前半段在需要温情刻画的时候,男主角的台词是生硬的,你能够感受到他倔强的性格,但是这是一部温情片,把男主角的性格设置成西部硬汉的形象,真的合适吗?

影片本应表现出男主角对于小女孩的父爱,而这种父爱呢被毫无必要的动作戏,男主的耍帅和尴尬的舞蹈代替了。

我们的男主角好像拥有述情障碍一样,不高兴了就打同伴,喝酒。他对女孩儿的爱跟女孩儿相处的时光,他自己为人父的感受,镜头都没有去交代。

总之,在一段和雨中曲高度相似的舞蹈中男主角一下子就老了十几岁。女生也长大了。

长大后的女生,动不动就往四五叔家里跑,

从而引起了本作的第二大败笔。设置四五叔的必要性在哪里?两个父亲共同抚养一个孩子,确实是一个具有戏剧冲突的东西,但是在整个故事里面,四五叔仿佛就是一个工具人一样,需要孩子有一个家,四五叔就结婚,需要孩子有个英语老师四五叔就去买磁盘。

四五叔的老婆好像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可以接受自己的老公养着一个本就已经有父亲的孩子。

抛开人物的单薄性不谈

你会发现三叔和四五叔二者甚至连功能性都是重合的。感觉这个角色没有演技上发挥的可能性,完全没有必要设置。

本片最大的败笔——女主角的人品。

三叔拼了命养的女儿怕不是个白眼狼,辛辛苦苦养的这么大,不敢在外人面前承认自己的父亲,自己的父亲犯法了,这女儿又不是考公务员。怎么就不敢承认这三叔把自己给养大了呢?

我要是这三叔,都得被气死。为了小女孩,牺牲了一切,为了她这个不负责任的妈,耽误来大半段人生,最后连得到承认都没有。也许导演,编剧想表达的是这就是复杂的人性,但这也是败笔,影片没有让我们看到女主角在承认三叔这件事情上的挣扎。我们只知道女主角心安理得的接受了电视采访,对着镜头撒谎。那么大半生的养育算什么呢?

最后,影片最让人出戏的地方就是突如其来的音乐,让人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特别是女主艺考的时候,那段换自己的音乐既不现实又很尴尬。

著名导演郭宝昌曾经说过一段好的背景音乐是不会让别人感受到他的存在的,当时这段音乐出来的时候我很明显跳戏了,女主角时不时的一段青春尬舞,让我搞不清楚这部电影到底是讲什么的。

总之,观众的评价比我的评价更专业:一部四不像的电影,一部不及格的恩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