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原著小說《米奇7号》中的一句話,在我刷了第二遍後我更體會到了電影的主題。在正式上映後的大部分評論都是對這部電影的社會諷刺進行評論,但說真的以我個人看這種諷刺其實是物料透頂的、最為表面的。

在原著小說中着重提到了“忒修斯之船”這一哲學概念,是對Mickey“消耗體”工作的比喻,小說着重于肉體和靈魂的關系,雖然也是注水小說,但結局以類似于“核威脅”的謊言收尾把越來越無聊的故事拉了起來。而電影《編号17》在3P之後就重寫了整段劇情,讓結局趨向另一種風格:片子Mickey 17對于5歲時導緻母親去世的車禍一直耿耿于懷,認為是因為自己按下了紅色按鈕所導緻的,而Mickey 18則沒有内耗堅定是汽車故障的緣故,所有對于自己的質疑在Mickey 18死後煙消雲散,他不再害怕噩夢,最後按下按鈕引爆打印機後突然醒悟“It's okay for me to be happy”,影片就此結束,Mickey的編号從18翻轉到17,最後到Mickey Barnes,他真正找回了自己。

在我看來這是奉俊昊結尾想要表達的,無論死了多少次還是害怕死亡,恐懼的是恐懼本身—未知,明天依然會打印出一個新的我,但我仍會害怕,因為那終究不是我,因為這才是人。談到影片整體,前篇用了太多筆墨寫了前幾位Mickey的經曆,對于一部電影來說過于長了,而又沒有小說描寫的細緻,以至于片名出現時我都愣了一下,因為内地直接當做這片子的片名在片尾進行字幕處理了。

第一次觀影也是在IMAX,能明顯看出攝影有奉俊昊的風格,鄭在日的配樂讓影片的質感提神了許多,但劇本其實比原著還水,這樣的叙事其實可以做得更長一點,雖然會挑戰觀衆,但卻會讓整體結構看起來沒那麼别扭,不過我估計華納也不會允許。小說更多描寫了Mickey和周邊人的日常,電影或許是時長緣故減少了很多Steven Yeun的角色的戲份,也是有些可惜;而Mark Ruffalo的角色相比原著的性格進行了調整,或許是想讓幽默的風格更加突出,盡力想描寫一個油膩的上層政客;至于Mickey 17和18的性格差距片頭雖然有對打印時的事故,但從17口中也能知曉每一個編号都有不同的性格,明顯也是為了觀賞性,而這部電影也因此損失了一個很好的題材…

總結來說,我期待的黑暗結局并沒有,好在這個結局我也還算滿意,或許勉勉強強能給個4星,但看完比起欣慰更多的是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