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片子的立意确實不錯,甚至在影片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我都想給它打滿分,但看到最後我改變了我的想法,精彩的故事開篇,急轉直下卻又意料之中的故事結尾。

影片前半部分明顯體現了集體主義的優越性,雖然老師使用了一些心理學手段,但也确實讓整個班級團結一緻,在隻認可考試成績的學校裡每個人都發揮出了自己應有的作用和價值,讓在家裡得不到關心的孩子得到了精神慰藉,整個班級欣欣向榮,散發着自己的生命和活力。

影片後半部分就有一點強行上價值的意味在其中了:

對于老師來說,大廈上的标志雖然是屬于“浪潮”,但老師并沒有讓同學在街頭噴塗标志,更沒有讓同學上大廈上冒着生命危險噴塗标志,這種行為和老師有什麼關系呢?(這是不是也解釋了當前很多人對社會的不滿,并不是因為政策有問題,而是中間部分實施的人有問題呢?)老師又有哪一點表現了自己享受獨裁了呢?為什麼他的妻子說出讓他傷心的話不理解他就可以?他說出讓他妻子傷心的話她就要離家出走?

對于蒂姆來說,在家裡得不到關心,在社會上沒有朋友,還總是被小混混欺負,雖然從結果來看他确确實實是自殺了,但是如果沒有集體這個“家庭”,他真的會過的更好嗎?他在做的網站加上武器标志——那把槍,影片中并沒有表現是他加入“浪潮”之後才買的啊,反而在故事開始就用鏡頭表現了他不受同學的喜歡,自己出錢賣毒品讨好班級中的混子。他本就性格偏激,這難道不是社會家庭造就了他的命運嗎,在黑暗中給了他希望,又親手撚滅了這火苗;

對于馬爾科來說,可能是沒有幸福的家庭的原因,喜歡單打獨鬥,前半段的水球比賽不願意與同伴合作,導緻水球隊盡管辛苦訓練卻很難出現成績,難道作為 一個隊伍,不應該有團隊精神嗎?說到馬爾科就不得不提他的女友卡羅(最開始看電影時我還單純的以為她前後立場的轉變僅僅是因為統一服裝的問題而改變,以為她和她的朋友不過是電影單純為了對抗集體主義樹立的自由英雄式的人物,但看了b站up主兩抖雲的視頻才讓我感覺到了這個人物的恐怖),盡管最後因為馬爾科不小心“回擊”了卡羅才讓他“清醒”了過來,但是卡羅這種對集體主義的反感是因為她是真的向往自由還是她更想成為希特勒一樣獨裁者的人物,馬爾科不能“表達自己”的和卡羅在一起,這讓我不禁産生了懷疑,相比于被卡羅“個人獨裁”,在集體中會更磨滅馬爾科的個人意志嗎?

片子最後每個同學都說自己進行了有意義的事,為了事業,整部影片表達了什麼事業呢?是集體party嗎?相比于集體,他們反而更像是個幫派。集體主義在影片前半段表現出來的的積極影響直接就被全盤否定,因為幾個同學最後自發的行為,難道這不是因為個人主義的原因讓他們以自己的意志代替集體嗎?還有卡羅的弟弟本來就是個“有媽生沒媽教”的孩子,難道這也能歸結到“浪潮”上?還是因為卡羅媽媽說不教育他年幼的弟弟因為要讓他自己自發改變來體現所謂的自由民主?而且隻要了解過近代史我們就會發現,最開始民主就是用來形容社會主義的,直到近些年才成了歐美國家标榜自己的“粉撲”。

總體看下來還是西方國家經典的自大視角,把集體主義=獨裁=法西斯?這政治正确的隐喻也未免太司馬昭之心了。而且表達的東西也很混亂,把獨裁挂到嘴邊,但沒有拍出來獨裁的行為,想拍集體主義,又要和法西斯扯聯系,太符合西方的政治正确了,先是完全否定集體主義,然後提倡個人主義然後而後是曆史虛無主義,無非還是為了宣傳自己抑或是文化侵略的政治手段罷了。

不過其中一個情節很有意思,卡羅的朋友為了讓大家抵制“浪潮”而提出造謠,這不就是當今掌握媒體霸權的西方世界的所作所為嗎?當然所有的國家政體肯定都有或多或少的問題,畢竟人無完人,更何況是國家,但是已經2022年了,提倡個人主義的國家有沒有扛住疫情呢?

附:

幾百年來,美國是如何竊取“民主”定義權的?

b站up主兩抖雲關于浪潮幾位主人公的心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