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拍攝時候朋友路過還錄下了劇中很多取景,當時我們還在說這些萬字旗應該是在拍慕尼黑協定有關的故事。看到電影裡風起雲湧的一幕幕是在我生活的城市,感覺無比熟悉和親切(雖然用在戰争片裡“親切”二字殘忍了很多,但當年的會議廳這些嚴肅地見證了曆史轉折點的建築都被戰後的美軍羞辱般地改成了音樂學院,周邊的大廣場也是我們經常光顧的夏日遊樂場。)作為第三帝國的發源地,慕尼黑大學作為第三帝國思想體系的發源地,電影裡慕尼黑這座小城見證了《慕尼黑協定》這暗潮湧動。

劇中1932年兩個男生在慕尼黑的一家小酒館在争論投票選舉、争論希特勒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時,德國小哥說“撇開他對猶太人的種族歧視,他帶德意志民族重新感到了驕傲”。聽完這句話我頓悟,被一戰打壓太強烈的自卑的德國人,确實是在希特勒的帶領下找回民族自信,所以不難理解有些人們偏執地、愚鈍地、沒有頭腦般地擁護他(這點希特勒在讀晨報時和德國小哥單獨談話中也凡爾賽來着)。而後一次,兩位男主在遊說張伯倫失敗後去看昔日好友病榻後,德國小哥說“現在我不能撇開種族歧視迫害猶太人這點來談論希特勒了,因為what he did to them, will do to us”

張伯倫也不算是沒有功勞,雖然觀影中我很厭惡他的不抗衡。但看完全劇,也明白了他的謀定而動,他知道隻要希特勒還在戰争在所難免,不如為自己找到盟軍、為盟軍赢得時間。

說會那個德國男孩,他最終面對氣場強大(但感覺演希特勒的演員沒演出來這種氣場)的希特勒,面對他說的“周圍的人都很懦弱”時,沒能拿出槍來,終敗給了被希特勒點中的二字“懦弱”。但他讓我也從一個之前沒看到的角度了解到,其實在德國也有很多人在努力地阻止這場戰争的爆發。

在這之前,我曾被這個德國男孩的一句話所感動,破曉時分他送英國同學回酒店時,他說“we dont choose what time to live, the only thing we can choose is to fight”

就讓他們的美好留在劇首和劇尾的那個夏天吧。那之後,這個世上所有的險惡都噴湧而來,沒有那樣美好的夏天,怎麼有勇氣去面對險惡。感覺這部電影可以有續集,雖然續集就是無數戰争片裡的一幕了,你是空軍少校、我是地下反戰躲避迫害的前外交官,我們可能真的不會再有交集了,I miss you, good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