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六个月十四天后一颗巨大的彗星将会导致人类灭绝,人类社会的反应会是什么?如果把这句话当作《不要抬头》的电影简介,观众会很容易将这部电影误解为灾难片,但与通常的灾难片不同的是,导演亚当·麦凯没有简单地将末日来临的预言“植入”影片中人类的共识,而是将焦点对准了这一共识达成的过程,或者说,这一共识真的能达成吗?
人们总是容易轻视还未达到眼前的危险,而当这种危险仅仅是其他人的一种观点时,当观点充斥在社交网络中且真伪难分时,当政府和媒体普遍地不被信任时,人们如何相信一个半年后才会显现的危险?影片给出的答案是,社会已经失去了达成这个共识的基础。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影片假设了本文开头的那颗彗星,但人们并不能直接看到这颗彗星,它的存在是被科学家们通过已有的科学理论计算出来的,那么科学知识有限的大众要如何相信科学家从繁杂的公式中得出的结论呢?答案是:Keep it simple, don’t math. 当一个科学结论的推导过程被隐去,只剩下结果时,那它和其他大大小小的观点看起来就没有任何区别。而对于当下的社会来说,人们并不在乎这个结论的推导过程,或是否可信,他们只在乎这个观点是否合乎自己的主张,也就是说,取决于他或她是向上看还是向下看。影片最为荒诞的一点是,即使天空中出现的彗星已经证实了这个末日论的真实性,这并不影响人们继续用屁股决定脑袋,照样有许多人选择相信总统,don’t look up. 当主角们一脸严肃地对待彗星问题而所有人都把它当作一场闹剧时,作者期望通过两个主角歇斯底里的愤怒呐喊将观众唤醒:“这些荒诞的事情是真实的,它不是一出喜剧,你我正身处其中。”这也就是为什么莱昂纳多和劳伦斯的两处愤怒戏的爆发如此强烈的原因,几乎是一种失控的情感宣泄。
在影片的最后,人类面对自然的灾难无能为力时,只能转而依赖信仰和宗教所带来的一点慰藉。对于大多数的灾难片而言,科学预言了灾难,人们也用科学来解决灾难。这样一颗从天而降的彗星从科学上和宗教上都应该具有相当深的意味。科学上,它表明人类的几千年历史是一个偶然,幸运的人类一直没有遇到这样一颗陨石的降临。此外,人类自诩的高度文明的结局和亿万年前的恐龙并没有什么区别,人类在大自然中永远是渺小的。宗教上,这颗彗星充满了劫难的意味,如果神存在的话,它想通过这颗彗星传达什么信息呢?事实上,影片后半段提起了宗教,却和其他情节一样,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
影片本身在形式和内容上足够严肃吗?形式上,这是一部喜剧片,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但它如何用喜剧的外壳包裹一个严肃的内核呢?它的形式在本质上和喜剧小品没有区别,通过漫画式的夸张,戏剧性的情节和拼贴的风格来展示社会现状。但这并不代表它就应该是完全肤浅和直白的,原因在于影片从现实大量取材,却并没有很好地将它们串联起来,从而成为当下社会事件的大乱炖。它缺少一些线索,揭示这些荒诞行为中更深层的原因。影片中反复提到的三星上将卖零食的事件,是为了说明有权势之人会卖弄权势,即使人们最后会发现事情的真相,他们仍然会这样做。这其实是影片在回答社会乱象可能的原因,但这条线索实在微不足道,它更像是为了抛出这个观点而生硬插入的设计,因为三星上将在影片中不重要,这个情节也只是一个小插曲,而且这条线索很浅显直白。
作为一部电影,它揭示了当下社会的现状,把社会的荒诞剥离出来给观众看,它也发掘并展开了灾难片中常被忽视的情节:人们是如何相信一个末日预言的?影片对此的回答是,当下的大多数民众不会相信这颗彗星的存在,而只会在站队游戏中look up或是don’t look up. 于是影片在最后也宣泄出自己对当下社会的态度:毁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