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隻看了一遍,可能對劇情的理解不夠深入。

先說劇名《十二公民》,既然是公民為什麼卻隻有男性出現?複刻劇情和設定連曆史遺留問題也一同保留了,甚至還增加了一些原作沒有的糟粕。男性角色用戲谑的語氣說出“幹女兒”“那女的脫光衣服”,在全篇充滿戾氣的争執中,這是為數不多用來緩和氣氛的話,令人掩鼻,難道編劇覺得這種低俗又不尊重人的話很有笑料?

還有故事背景很牽強,大學裡的西法課為什麼需要家長參加并賺學分,如果離得遠還得特地做高鐵趕來學校,設置課程的老師放在現實裡準被學生罵慘。

這種模拟課堂失去了原作的緊張感,為人命變成為學分,我覺得《十二父親》這個劇名不錯,至少比《十二公民》貼切。不過随着劇情推進,家長們的注意轉移到案件本身上了,各家長言語之間都很有本階層本職業的特點。

電影裡面塞了很多東西:地域歧視,貧富差距,外地人流入擠占本地人生存空間,官僚主義。在提到這些時,家長們戾氣十足,憤怒的話語來回抛來抛去,甚至我在看時都被這些負面情緒感染了,可能是這版對情緒的表演太用力了,争吵後很快就急眼,讓我覺得劇中角色的情緒控制力很差。

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涉及階級矛盾,房地産老闆說出“我富是因為自己有能耐,窮人沒能耐”這個不經考驗的觀點,他把整個社會的問題定義為個人能力的問題,這是非常可怕的邏輯,好一副資本家嘴臉。

在結尾八号的身份出來了,好好好原來是檢察官,如果我是八号就在開頭提了,這樣進展會更加順利還會少些質疑,雖然符合邏輯可是不好湊劇情了是不?

八号檢察官一直是堅定的無罪論,我覺得沒有這場争論結局也不會變,不管怎麼說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八号。雖然我覺得把别的家長設置為檢察官更有看頭,“在争論中逐漸改變自己的想法最後逆轉案件的走向”這個劇情顯然更有意思。

最後,結尾為啥要加上真兇落網的新聞,這不是純純畫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