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是我認為最優秀,同時也是最喜歡的皮克斯動畫電影之一,而它的續集目前已經上映,并在短時間内成為了今年的全球票房冠軍。

照理來說,我應該第一時間去觀看《頭腦特工隊2》的,可為什麼過了一個周末後,直到現在才慢吞吞地去觀影再寫文呢?

原因有兩個:一是國語版太多,我甯願遲一點也要找英文原版的場;二是皮克斯頂級“神作”的續集或前傳,質量幾乎都下滑明顯。

...

關于第一點,是我覺得現在國内引進片一個很不好的現象,總喜歡找不夠專業的明星來配音,并希望借此招徕更多人觀影,但這對還原作品神韻難有助益(我就是聽到國配預告裡關曉彤演繹樂樂後徹底拒絕的),倘若像第一部《頭腦特工隊》那樣,讓還算專業的北鬥企鵝工作室來配音,我倒還有興趣國配、原配各刷一遍……

至于第二點,很不幸,同樣沒出我所料。

盡管《頭腦特工隊2》目前的票房與口碑都很不錯,可就像我開頭說的,由于它的第一部實在太好了……因此,這次我忍不住一改平日裡寬容的常态,會用最苛刻的标準來點評它。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

其實,我對《頭腦特工隊2》的初始印象就不太好,倒不是因為對續集有偏見,而是它抛出的設定,相對于第一部來說存在比較“吃書”的颠覆性創作。

...

在上部電影裡,“人的大腦中存在樂樂、憂憂、怒怒、怕怕、厭厭五種情緒”的設定已經表現得很完善了(除了所有人類外,連貓貓狗狗都有)。

這一部講述的是,女孩萊莉進入了青春期,因而出現了更多新情緒——要加設定,這本身沒啥,但這就對劇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可惜從實際成片來看,這次加入新角色是比較偷懶的。

除了焦焦(焦慮)像是未雨綢缪、精力十足的怕怕外,其餘幾位的特征都不夠突出,尬尬是社恐版的憂憂,慕慕是癫狂版的樂樂,喪喪是懶散版厭厭,再外加一個懷舊奶奶。

...

原來的五種初始情緒,都有明确的人設和功能——它們就像三原色,必要時可以把所有工作都做了。

而新情緒更像在此基礎上“調色”出來的新成員,複雜性和豐富度固然上去了,可基于創造力的驚豔感卻難免大打折扣。

至于說在《頭腦特工隊2》中,新登場的情緒裡隻有焦焦真正深度參與了叙事,其他幾位(尤其厭厭)一直處于定位不清的邊緣狀态,這種小問題反倒顯得次要了。

影片在角色塑造方面還有一個令我皺眉頭的地方,那就是原有角色出現了明顯的OOC,這裡要點名樂樂:在遇到一系列挫折後,它居然一度發火、擺爛了。

...

要知道,大腦裡的幾種情緒應該是純粹的情緒體,他們可以有點小脾氣、小變化,可不該徹底跳出人設。

比如第一部裡冰棒因為傷心不再帶路時,樂樂企圖用鼓勵和玩鬧把冰棒拉起來,結果失敗了,而後是靠憂憂的的傷感與共情才讓冰棒振作……樂樂會有反思,但不會跟着哭,這才是合理的尺度。

當然,《頭腦特工隊2》這次颠覆性人設也不是不能做文章,比如用“套娃模式”來展現情緒小人大腦裡也有其他情緒,或者用“青春期”來詳細說明情緒小人會發生的變化等等,可惜這些嘗試統統沒有,如此淺嘗辄止,自然會令我覺得不舒服。

說完了角色,再來說說影片的故事/叙事。

...

《頭腦特工隊2》的主線劇情本身沒什麼問題,但我看的時候總覺得有些古怪,直到看完後我才恍然大悟:它其實是第一部故事的升級和翻版。

上一部講的是“總指揮”樂樂太想讓萊莉開心快樂了,于是不斷排擠憂憂,經曆一場冒險後,它懂得了所有情緒都很重要,兩者合力之下,為萊莉生産了一顆憂中帶喜、淚中帶笑的核心記憶球。

而這一部講的是五位情緒小人習慣性丢棄不好的記憶球,把萊莉塑造成了一個善良、自信、積極向上的女孩,被焦焦奪權後,萊莉逐漸變得緊張、焦慮、不自信,直到樂樂它們意外把所有記憶球帶回來重塑信念之樹,萊莉的心情才變得更矛盾、立體和真實。

看出來了吧?雖然用記憶球塑造信念之樹這個設定是新的,但主線故事的流程和頓悟是換湯不換藥的。

...

當然,我不是說這個故事不好或者不感人,它依然足夠好看……

隻不過,那種“每個情緒都必不可少”的感悟和“多種情緒構成人的複雜”的水到渠成,都太過似曾相識了。

此外,《頭腦特工隊2》的叙事還有一點我覺得也有些不理想,那就是為了凸顯青春期的緊張和複雜,以及照顧新加入的諸多設定,把萊莉的言行表現得過于誇張與跳脫了。

萊莉剛到高中那一段戲還可以,不僅輪流給幾個新情緒亮相的機會,還展現了一個帶着憧憬和疙瘩的少女初到陌生環境的局促。

...

可惜後面一大段内容淪為了焦焦的個人秀,從實際角度出發,就算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被焦慮主導,平時也會伴随着喜怒哀樂等情緒的。

而且影片中萊莉好幾次連續的言行舉止,太像是被情緒操控了,倘若不加入腦中小人的戲,恐怕難以解釋,假如摘掉這部分“說明”,單看人物表現的話,确實不如第一部那麼絲滑。

更關鍵的是,人在懂事後,TA的性格是由平日裡的見聞經曆慢慢塑造而成的,遇到大事會有改變這不假,但此類變化,沒法在短短三天裡就全部完成——這不是輕飄飄一句“青春期”就能解釋過去的。

我知道這麼說有點吹毛求疵,但我的感受确實如此。

...

我喜愛皮克斯的動畫電影,除了制作精良、故事精彩、主題感人等原因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創意十足。

憑良心講,《頭腦特工隊2》的好點子依然有不少,比如由無數記憶塑造的信念之樹,關押虛拟人物和陰暗面的保險庫,能漂浮腦中所想事物的意識河流,被焦慮叫來加班的想象力公園,搖來一大片點子燈泡的頭腦風暴等等。

但相比起第一部裡能重塑一切的抽象車間,更有想象力的幻想樂園,一班接一班的思維列車,百無禁忌的造夢工廠,深不可測的潛意識山洞等等,這部裡的新東西并沒有更驚豔,何況還是站在前作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說到底啊,從1到2是很不錯,可我還是更喜歡從0到1的創意無限。

...

《頭腦特工隊2》當然很好,就算不加其他限定條件,它也是一部動畫佳片,可在我心中,卻總難免要矮一頭。

請原諒我的偏心,誰讓它的前作是《頭腦特工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