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awni Han

洪尚秀第31部電影的韓文片名有種微妙的含糊性,英文譯為A Traveler`s Needs。作為短語,여행자의 필요雖然在語法上是正确的,但單獨使用필요的名詞形式來表示“需求”則相當少見。起初看到這個韓文片名,我不确定它的意思是“旅行者的需求”還是“需要旅行者”。這已經不是洪尚秀第一次玩不同語言的片名遊戲了,他2005年的影片극장전英文片名是Tale of Cinema,中文則是《劇場前》,這兩種解釋都是對的。但여행자의 필요和A Traveler`s Needs之間的差距遠不止遊戲性這麼簡單。電影究竟是關于旅行者——伊莉絲(伊莎貝拉·于佩爾飾),一個首爾法語教師的需求,還是關于她滿足了身邊當地人的需求,這是影片留給我們去想的問題。

劇場前 (2005)7.42005 / 韓國 / 劇情 愛情 / 洪常秀 / 李己雨 金相慶

影片前半部分,我們看到伊莉絲在給學生上神經質的語言課。她不用教科書,而是讓學生詳細講演奏樂器、對父親的想念、還有看到有人向石頭鞠躬時的感受;然後她在索引卡上記下他們回答的法語單詞。她的第一個學生是個名叫伊頌(金承允飾)的年輕女孩,這種不同尋常的方式對她很受用,但她的第二個學生元珠(李慧英飾)是一個更年長的已婚婦女,她則持懷疑态度。元珠問伊莉絲她的教學方法是否有效,她解釋說,學習一門新語言真正的目的不是認識更多單詞,而是由心去理解。這些課都是用英語上的,而伊莉絲、伊頌和元珠都是“門外漢”。影片中常出現通用且笨拙的英語對白,這已是翻譯和誤譯的産物。在學生語焉不詳的回答中,伊莉絲記錄下,并将她對于這些情感狀态的感想翻譯成母語法語,這也是另一種翻譯行為。洪尚秀的電影中,我們對于他人感受的看法隻能是近似的,印象式的,就像試圖去理解彼此的話語一樣。每節課上,洪尚秀都會插入一個學生視點下的鏡頭,略微失焦,似乎在表達,我們能夠掌握的并非物體本身,而隻是我們對于事物的感知。

當然,翻譯也是一種主觀上近似的行為。伊莉絲、元珠和元珠的丈夫(權海骁飾)參觀了一座佛寺,他們發現了一塊巨石,上面刻着尹東柱詩文的前言。尹東柱是朝鮮殖民地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他冒着生命危險用母語寫作。丈夫用韓語大聲讀着這首詩,伊莉絲則在讀她在網上找到的神學家權赫利嚴格直譯的英文譯版。與此同時,英文字幕中的版本則是洪尚秀和字幕制作人達西·帕克特不那麼生硬的翻譯。權赫利将前兩行譯為“直到死亡那一天,仰望天空/願沒有一絲慚愧”,忠于韓語中省略代詞的普遍趨勢。而另一方面,洪尚秀和帕克特則譯成“以便我仰望天空/無愧于我最後一絲氣息”,通過引入第一人稱獨白,放大了原文的忏悔精神。洪尚秀和帕克特的版本并沒有否定權赫利的直譯,但兩種英文譯本的結合讓尹東柱的詩如雕琢一般,兩種诠釋均揭示了語句的不同面向。

兩節法語課過後,伊莉絲回到了她和年輕詩人仁國(河成國飾)同住的公寓,他與她的關系既有浪漫柔情,還有師徒之情。仁國媽媽(趙允熙飾)的突然造訪打斷了他和伊莉絲親密的交談,伊莉絲隻得趕緊離開了公寓。媽媽開始盤問兒子和年長許多的伊莉絲之間的關系,此刻的對話是用韓語進行,兩個角色用共有的母語交談,變得更加精準,出現了複雜的概念和更廣泛的詞彙,但卻始終未能迎來共情的迷人時刻。

媽媽執意覺得仁國對伊莉絲幾乎一無所知,還得出了一個具喜劇色彩的弗洛伊德式定論——他真正需要的是一個母親。他說他非常欣賞這位在“俗世中尋求啟迪”且“真誠生活”的女性,他表達“尋求啟迪”的韓語有着明顯的佛教色彩,把伊莉絲說成了一個聖人。聽着兒子荒唐的回答,媽媽要他将“真誠地生活”與“充分地生活”區分開來。在多次嘗試用不同的語句表述自己的觀點後,他最後隻能露出困惑的表情。仁國出來尋找伊莉絲,發現她睡在岩石上,失焦的特寫鏡頭對準她的臉,這對于常用中景鏡頭的洪尚秀來說很罕見。仁國似乎已決心止步于對伊莉絲的模糊印象。沒有打探她神秘的過往,他問她有沒有喝馬格力酒,是伊莉絲很喜歡的韓國米酒。也許他所尋求的正是這種停頓且費力交流的啟示性親密,而這種交流模糊了需求與被需求之間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