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的這部溫情之作講述了一名鳏夫為女兒出嫁而操勞的故事,影片嚴肅地描繪了失落之感,傳達出對戰後年輕人重新出發的呼喚。

作者 | Matthew Holder

原文出自《Sight&Sound》June 2023

夜晚,男人獨坐在房間,那天他的女兒出嫁了,他終于可以歇一口氣了。他拿起一個蘋果,開始削皮,又停了下來,蘋果皮掉在地闆上,男人發出歎息。他的頭緩緩低下,切到最後一個鏡頭,月光下的海浪拍打着海岸。《晚春》如此平靜地結束了,就像開始一樣。

但結局究竟是怎樣的?看似甯靜的結尾前,其實是出乎意料的蒙騙與操縱,我們說不清這是悲劇或喜劇。人物的婚禮通常是影片的高潮事件,但由于小津的省略風格,我們在電影中并沒有看到。這些叙事的缺失是否造成了《晚春》的暧昧性呢?可能部分原因是這樣吧,但我們所睹定的一切也被結尾的騙局擾亂了。

《晚春》講述了這樣的故事,父親曾宮周吉(笠智衆飾)和女兒紀子(原節子飾)住在東京城郊,27歲的紀子到了結婚的年齡,父親認為女兒繼續和他住在一起不是長遠之計,但紀子并不想結婚,影片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劇情。紀子給出的理由很多:她不想留下父親一人;她反對婚姻(影片可見性的壓抑,例如紀子說父親再婚的朋友很“肮髒”);她很滿足于自己實際上近似于父親妻子的角色。但沒人支持她,紀子被耍得團團轉。影片在她(被安排的)婚禮當天結束,可分為婚禮前和後兩段,周吉承認,自己為了哄騙女兒結婚謊稱自己要再婚,同時也欺騙了觀衆。

騙局來得有些突然,對觀衆來講就像突然的一擊,打破了影片動人的溫情,讓人有些喘不過氣,并開始詢問其意義所在。影片拍攝于1948-1949年,當時日本正處于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占領下,或許我們可以從制作的角度思考影片的結局。

那時當局根據民間輿論審查局(CCD,美國對日本進行新聞出版、電影電視、廣播輿論審查和郵件電信監聽工作而設的專門機構)的方針原則對電影例行審查。該方針内容向日本藝術家們宣稱,不會要求他們去具體呈現什麼,而是希望他們“擺脫過去……為建設自由、民主的日本作出重要貢獻”。這意味着如果作品對占領提出質疑,或者與盟軍所擁護的自由民主價值觀相悖,就會遭到删減和篡改。

戰場是舊文化的象征,包含這些元素的影片可能會導緻反民主主義乃至軍國主義價值觀。然而,《晚春》中仍可見傳統文化的圖征,影片從茶道拉開帷幕,随後是茶道和探訪京都寺廟。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圍繞父親哄騙女兒接受相親婚姻展開,1947年,日本新憲法将婦女權利納入其中,這種包辦婚姻的傳統也受到挑戰。想想父親對女兒的欺騙,是否也是對審查人員的暗語呢?——“看我偷偷帶進來的這些傳統事物”。

然而,小津所要傳達的信息似乎比簡單的反占領(或反西方)立場更加幽默俏皮。比如,紀子和一位男性朋友外出騎車,他們笑着,打情罵俏,風吹拂過她的發梢,各種意義上都符合審查标準(不僅僅是讓我們聯想起可口可樂廣告),展現出一種可能會被婚姻摧毀的幸福。或許更多的猜測是,結尾提喻了那段時期的災難與社會的垮塌,而不是關于電影審查的。

這是被困于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一代,一個耗盡精氣(男性短缺)的國家正掙紮着重新開始,可以說,《晚春》所帶來的觸動其實是一個新的起點。是父親給了紀子未來,他善意的謊言打破了現狀,這引起了人們的共鳴。結尾不僅是對年輕人重新出發的呼喚,同時也描繪了一種失落感。電影的最後,我們意識到父親對女兒的寵愛讓他孤身一人了,為了前途尚不清晰的未來,他放棄了與女兒相伴的幸福。

2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