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态度 一種人生 一杯清茶 一壺老酒 一部電影 一個知己,文章原創,歡迎品影。
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慘愛情所感染,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早在中國家喻戶曉。
小時候偶然看到了徐克導演版本的《梁祝》的電影片段,一下子被畫面和構圖、和劇情吸引了,于是找來了電影來看。看完之後,隻能說,它颠覆了我看過的以往劇版“梁祝”的故事,為此,我大受震撼。
徐克果然是導演鬼才,他拍攝的《梁祝》,用恐怖的畫風道盡了真實的時代風氣,以凄美的愛情摻雜了濃厚的門第觀念,即便如此,這場生死相随的愛情,依然是最美好的愛情。

李碧華說過,大概在一千萬人中,才有一雙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隻能化成蒼蠅化成蚊子、反正就是化不成蝶,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麗。因為很多時候信仰也會變質,世上有多少男女能真正全心付出,不顧一切,甚至為了愛情付出生命呢?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徐克執導的電影《梁祝》,于1994年上映。 在電影中有一條暗線,就是祝英台的母親當年也曾女扮男裝到書院,繼而認識了若虛,有過一段幽怨纏綿的過往,但兩人卻因為現實的種種原因沒有在一起,一個選擇嫁入豪門,一個脫離塵世出家為僧。其實他們就是世俗版的梁山伯和祝英台。
東晉時期,五胡亂華,漢室式微,華夏文明偏安江左,政治腐敗,胡人霸占了北方,漢人被迫南遷逃難,先過江阿甯的霸者大官來做,排擠後過江的。門第之風極盛,世家大族依靠婚姻互相拉攏,排擠寒門庶族,把持統治地位。
士族門閥掌握着财富,權力,地位,而這些又世代相傳,他們就像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大家族,外人進不來,裡面的人出不去,内部聯姻,強強聯合,希望以這樣的方式,令家族盡可能的源遠流長。
除此之外,東晉還是一個流行柔弱的年代,這個時期不講禮法,沒有封建的思想束縛,男人也可以塗脂抹粉,裝柔扮俏。
人們奉行陰柔之美,也熱衷于追求皮膚白嫩,所以那時候的化妝技術近乎病态地追求一個字,白。
上虞祝家為鞏固地位,費盡心機與太守馬家結為親家,回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保養皮膚,然後吩咐下人把祝英台喊過來巡查。

祝英台是三品官家之女,出身富貴,她的父親甚至比她還愛保養皮膚,明明長着一臉的絡腮胡子,卻日日經常被一群侍女圍着,護理面部,塗脂抹粉。
而祝英台身為女兒身,卻對這些絲毫沒有興趣,她經常帶着一個,裝有一對蝴蝶的罐子,趴在房頂。
在那裡,她入神地盯着,在罐中飛不起來的蝴蝶,仿佛就是在看她自己,她何嘗不是日日被關在這府宅之中,毫無自由呢?
那時候,她并不知道,父親為了穩固仕途,已經收下了馬家的聘禮,馬家是鼎盛之家,在朝中極有權勢,在祝英台的父親眼裡,馬家是最好的聯姻對象。
可祝英台并不似别家的大家閨秀那般,她天性活潑爛漫,一言一行全然不符合名門閨秀的标準,詩詞不通,音律不全琴棋書畫皆找丫環幫忙,當父母現場考校的時候,隻能頻頻翻車。
父親見狀,捂住臉上塗着厚厚的脂粉,跑開了,他覺得這樣的女兒,嫁到馬家一定會給她丢人。

祝英台被父親嫌棄,隻能朝母親撒嬌,母親看着伏在自己膝上的女兒,母女倆交談甚歡,最後,母親決定,将祝英台送到書院讀書,希望以書院的文化氛圍,熏陶一下女兒。
然大家千金生來衣食無憂,卻注定要被高牆大院束縛手腳,英台也隻能趴在牆頭打發時間,這也是她唯一的娛樂方式了。
祝母為了把女兒培養成标準的名門兒媳,決定将她送去自己曾經就讀過的崇绮書院,學習聖賢書,以後好嫁入名門。
時值陽春三月,山色青翠生氣勃勃,深閨小姐第一次邁出高院,領略世間春意,臉上挂滿了笑容。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拉開車簾,搖頭晃腦地向外看去。
此時,崇琦書院掩映在深山茂林中,環境優雅,瓣瓣落英随風飄揚,落入卿卿白衣席間,空靈琴聲在幽幽古樹下回蕩悠揚,氣韻如畫。
羊胡子夫子在弟子間穿梭檢查,行至梁山伯身邊時重歎一口氣,道 :“雖然你的琴聲音律都不錯,梁山伯啊梁山伯,你隻有琴音,全無神緒。五音乃發自心肝脾肺腎,需五行俱全,缺一則五音不全呐。”
梁山伯少不知情,大為不解,疑惑自己究竟缺了肝脾肺腎的哪一樣,夫子搖搖頭,嗔怒其不解風情,恨恨道:“情啊!梁山伯啊梁山伯你可知世間情為何物,”其仍舊不解,茫然地聽着夫子滔滔不絕。

忽然山路上的一行人趕到,學生們紛紛轉頭望去,梁山伯好奇地擡起了頭,正好與巧笑倩兮的祝英台目光交彙,年少無憂的兩人相視一笑。
頑劣的英台入院後仍舊冥頑不靈,剛到書院就用蹴鞠杠子打碎了院士夫人房中的擺件。書院的院仕夫人,與祝英台的母親似乎是舊相識,聽到祝英台母親的閨名,便感歎了一句,她到底還是嫁到了祝家了。
還一眼就看穿,英台同他她母親一樣男扮女裝,遂破例讓她單獨住進了書院的禁地文庫。算是幫她保守身份秘密。
深夜,祝英台解開衣襟正在擦汗,忽然聽見一陣陣歎息聲,四周漆黑一片,并無人影,似有鬼魅。她驚恐後退,不曾想與在此偷偷讀書的梁山伯撞到一處。
梁山伯是沒落士族出身,父親早逝,母親含辛茹苦将他撫養長大,家境清貧,課餘時在學院裡做雜役填補學費。隻能在晚上偷偷來文庫看看書,以彌補落下的讀書時間。對于梁山伯來說,唯有刻苦讀書,考取功名,才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祝英台怕被發現女兒身,緊緊裹住棉被,并霸道地趕走了梁山伯,不允許他以後再來。老實巴交的書生聽此不敢反駁,乖乖地收拾東西臨走前卑微請求英台不要告訴院仕夫人,不然他擅闖書院禁地是會被趕出去的。
祝英台瞬間有些良心不安,連忙叫住梁山伯,讓他可以繼續在書庫讀書,反正他們一個讀書一個睡覺,互不幹擾。
梁山伯于是又停住了腳步,繼續回到燭光下看書,溫潤白衣少年那孜孜不倦的模樣,讓不谙世事的深閨小姐。第一次有了不一樣的體驗,她就着朗朗讀書聲很快入眠。
翌日一早,清脆的鈴聲響徹山谷,英台迷迷糊糊從床上一躍而起,趕到學堂前,頭冠仍是歪七劣八。今天是她第一天入學,免不了要被夫子為難一番,可當夫子得知她是乘三馬二車攜十仆,帶十箱來時,便又立即見風使舵,讓英台直接坐在了前排最佳位置。

中午用膳時,她也單獨在廂房,獨來獨往顯得格外孤寂,于是越發期待梁山伯晚上的到來。可今晚那書呆子卻遲遲未到,英台翻來覆去無法入眠,幹脆起身執筆畫了一雙蝴蝶。随後将畫夾在燈罩上。薄薄的紙張,透過暖黃色的光,頗有些飛蛾赴火的意味,就如此刻的祝英台,已有婚約卻動了不改動的心思。
輾轉等了好一會,還是不見人來,膽小的她克服恐懼,獨自去到梁山伯住的雜物間,發現梁山伯正在讀書。這裡油燈晦暗,實在是看不清楚。
英台便拉他去自己燭光明亮的文庫時,才發現衣服是披在山伯身上的,祝英台就算再大大咧咧也知道男女有别,所以吓得轉過身去,臉已經羞的嬌紅。
“你幹什麼啊!”
“我在思考。”
“你思考也用不着扔我衣服啊?”梁山伯穿好衣服,便起身問道 :“到底思考什麼?”
“别問了,我不可以再思考下去了。”
兩人到了文庫後,祝英台完全無心學習,懶洋洋地歪在椅子上,時不時轉過身逗一逗梁山伯,含笑脈脈的雙眼,明晃晃地流露出清澈的愛意。
可惜少年懵懂,彼此都還不懂這種陌生的情感,她隻會傻乎乎外加笑吟吟,不加掩飾地看着梁山伯。而梁山伯同樣回之以笑面。

但猛然驚醒對方是個男兒後,又不敢正面回應英台的示好,隽永綿長地暧昧在狹小的書架間發酵,兩人各自安好。手捧書卷,不知不覺已到深夜,英台迷糊間脫口叫住正要回去的山伯,讓他從此住在文庫,也免了許多麻煩。
話音剛落,英台便羞的通紅,女兒家怎可主動邀請男子同榻,于是她又以一碗為界,叮囑山伯不可越界。兩人約定誰碰到碗就給誰一拳,可當他們伸出拳頭後,英台發現自己的小手足足比梁山伯小了一半。
于是耍賴,說道 :“你一拳頂我三拳,這太不公平了,你不打都欠我兩拳,如果我碰到碗,我就沒事,你要是碰到碗,我就打你兩拳。”
梁山伯被她的土匪理論弄懵了,迷迷糊糊地睡了過去,沒想到英台在睡夢中也不安生,一夜拳打腳踢。第二天山伯整個人鼻青臉腫,英台看到自己的傑作後,立刻又耍賴,顧左右而言他,企圖蒙混過關。
梁山伯無奈,寵溺地輕拍了一下她,以示懲戒,二人之間的感情随着日常點滴逐漸增溫。

真正讓他們認清彼此内心的契機,源自于一場考試,不學無術的祝英台自然是寫不出幾個大字。梁山伯便幫着她作弊,可這事被夫子發現後大發雷霆,攝于祝家官威,他不敢對祝英台怎麼樣,隻能遷怒于梁山伯,要将他倆一起逐出書院。
祝英台的老仆人連忙拿出銀錢賄賂,才讓她得了次補考的機會,要是補考不過,倆人還是要被逐出院門。
于是夜裡,祝英台在梁山伯的監督下,頭懸梁,刻苦複習。看着認真看書的英台,他竟一時入了神,癡癡盯着,心裡對英台的性别膈應正逐漸消融。

經過一夜苦讀,祝英台第二天順利通過考試,兩人可以繼續留下來讀書。可梁山伯平靜的心湖已經被徹底攪亂,上古琴課時仍舊癡癡盯英台,好事的同學發現他眼神暧昧,于是狠狠将祝英台拽磕到書桌上。呼痛聲驚動了夫子,梁山伯趕緊為其頂罪,結果兩個人都被罰站。
夕陽未焦,清俊少年并肩而行,背影成雙。英台高舉古琴,感慨山伯兄對他格外好,梁山伯卻擔心自己對一個男兒有了不該有的心思,他正苦惱時,同學們遊戲中不慎将他手中的古琴摔壞。
祝英台擔心他賠不起,于是自己搶過爛琴,夫子發現後愈加生氣,加罰她站到天黑。養尊處優的千金大小姐堅持到最後委屈地抽泣起來。
山伯卻在此刻忽然頓悟,他手執古琴席地而坐,柔情似水的琴聲自指尖由心間順勢而出,直至入夜,人散,情不散,明月,山霧,皆以為伴。他豁然明白,情為何物,在山鳥蟲鳴,在伊人巧笑無可救藥的情愫就此潛滋暗長。
初始情滋味,少年不知愁,笑得暢快,活得自在。

午後,梁山伯攜英台去見自己的忘年好友,隐居在書院後的若虛大師。青山夾道幽禁深邃,一練瀑布随光劈下,大師站在光前,立于水間,手捧清泉,悠然自得。
大師當年亦是風流學子,讀書時與女扮男裝的同窗單姓女子相戀,可是女子最後卻加入高門。大師就此遁入空門,不問世事。
英台剛開始饒有心緻,聽此卻雙眸低垂,若有所思,因為她的母親正姓單。原來嚴厲古闆的母親也曾經有過這一段韻事。她沒有挑明身份,隻告訴大師,那女子嫁了一戶有錢人家,現在過得很富裕。
大師笑了笑,沒有繼續追問,似是已經放下前程過往。轉而和梁山伯談論起了不久後的科舉,秋闱之期将近,他也要離開書院了。離别傷感,湧入心頭。
英台忽然來了脾氣,頭也不回地抛下了梁山伯,他跟在後面淋了雨,躺在床上,高燒不止。英台立刻又消了氣,忙前忙後為其煎藥,兩人的第一次吵架不言而和。

轉眼間中秋佳節已至,夫子們對月暢酌,好奇的學子拿出胭脂水粉,學着詩人那般塗脂抹粉。山伯饒有興趣地看着衆人,英台卻興緻缺缺。她爹爹也喜傅粉施朱,因此她自幼便厭惡男子這般。
山伯見狀便拉着英台坐下,親自為他描眉點妝,花燈絢爛,皆不如伊人绛點。梁山伯眼神缱绻,指腹遲遲不舍從英台唇間離開,胭脂渲染的何止英台。他心裡有一把熱烈的紅,朝夕相處間他早已察覺到了英台的女兒身,情根已種時無法坦然相處。
這廂山伯要離開,祝英台家裡也來了信,催她提前回家完婚,高頭大馬車來時風掣雷行,離開卻一步三回頭。
梁山伯差點趕不上和英台辭别,辭去經年,一别兩寬,或許再無見期。
英台忍不住抱住了心愛之人,山伯那無措的手也漸漸落在了女仔特有的軟背上。少年欲說還休青澀濃烈的情,被離别徹底引發。
渾身的燥熱沖動無法自持,山伯于是跑進了雨裡,可他不知道情濃本來就無需自持,天為被,地為床,雨做媒,得此情人,餘生無悔。
山洞外一樽笑吟吟的菩薩,似乎也在為兩人引渡,雲消雨散,心願已了。

白衣青衫染了滿身污泥,祝英台滿眼悲涼不舍,叮囑梁山伯一定要去祝家提親,她這輩子定不負君意。
一曲離别苦,情窦初開也是悲劇的初始,兩人爛漫的少年時代,在這一刻徹底結束。
後來梁山伯如願高中,新晉縣令,喜氣洋洋地去祝家提親,不想與馬家納吉隊伍撞在了一起,金銀珠寶是三聘五禮浩浩蕩蕩,至三天三夜都沒運完。雁作來來往往,在街上掀起一陣黃風。
梁山伯攜帶的禮餅在這狂風中顯得格外寒酸,但是他依然登門去提親,祝家自然不會将他這等無名小卒放在眼中,直言回絕了他的提親。
可梁山伯不願意罷手,受盡祝母奚落後,終于見到了一身女兒裝的英台,烏發披肩,灼灼絕塵。梁山伯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的芙蓉美人是記憶中的混世魔王。歡樂的叙舊後,兩人想起如今的處境悲從中來,若想長相厮守,他們隻能冒險離開這裡。
于是祝英台和他約定今晚戌時在後院圍牆一起私奔,祝母既然敢讓梁山伯與女兒見面,就必然掌握了他們的打算。剛過酉時她就不動聲色地将女兒困在房中。故意在戌時拖住英台,讓其無法與之見面,做出有辱家風的事情。

眼看屋外電閃雷鳴,英台擔心山伯淋雨,把兩人私定終身的事告訴了爹娘,祝父祝母勃然大怒,想一個無權無勢的縣令,如何比得上家族顯赫的馬家。寬且兒女婚姻從來都是父母做主。英台不嫁也得嫁。随後祝母強行讓人将英台關進閨房,再以抓賊的名義帶人将梁山伯打成重傷。
文弱書生淋了雨,又被打得遍體鱗傷,很快便卧床不起,回憶起當初在書院時,英台為他熬藥的情景。他又振作精神,一口氣喝下了湯藥。
沒想到祝母棒打鴛鴦還不夠,還要逼他寫一封絕筆信,讓英台徹底死心。
祝夫人怒斥道:“你不寫?你以為憤怒就會改變跟英台的命運嗎,你以為很不滿胡人就會忍讓南面的漢人,要怨就怨你們生錯了地方,生在我們這個漢室沒落的時候,人人都這麼虛僞、迂腐和勢利,要怨就怨你們太多想法,年少無知到了以為你們不喜歡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人,以為靠你們兩個就可以改變這個時代!”
“夠了,你不是在說我們,你這是在自怨自艾。”
梁山伯一開始不願意寫,可是這僅存的氣度,被祝母的一番話消解殆盡,“我可以為英台跪下來求你,你能做什麼?”
被逼至此,一聲絕望嘶吼後,顫巍巍地提筆寫信,回憶起與英台的點點滴滴卻怎麼也寫不下絕情的話,悲傷化為一口鮮血噴湧而出,散落在紙上。

當英台收到這封絕筆泣血信時,梁山伯已經氣若懸絲,臨了還是再說 :“我還沒見到英台,我一定要見到英台。”說完,人就已去了。為了了卻梁山伯最後的遺願,若虛大師将他葬在了英台出嫁必經的路口。
大婚之日,殘雲壓境,黃沙漫天,山雨之勢欲來,英台隻得在父母的催促下,她獨對妝鏡,蒼白的臉上淚流成血。被祝父用慘白的脂粉,生生裝飾成了一個活死人。
見女兒如此慘狀,祝母終于軟下心腸,答應讓花轎路過梁山伯的墳墓,送親花轎浩浩蕩蕩,唢呐聲聲震四方,可場面卻無一絲喜慶,即使這樣祝父仍舊出爾反爾,讓花轎避過梁山伯的墓地。
幸得中途一陣狂風堵路,将花轎避諱原路。英台趁機從轎中一躍而出,脫掉鳳冠霞帔,露出裡面的白色喪服,踉跄跑到墳前,拿出那封梁山伯臨死前的泣血書,上面有她填好的詞。
無言到面前 與君分杯水
清中有濃意 流出心底醉
不論冤或緣 莫說蝴蝶夢
還你此生此世 今世前世
雙雙飛過萬世千生去
祝英台已經決定追随山伯而去,她咬破手指在墓碑上添上自己的名字,接着風雲巨變,山雨終至,雨水将她臉上厚厚的白粉洗刷幹淨,清秀臉龐一如兩人初見時般驚豔。

這時梁山伯的墳墓突然坍塌,祝英台笑意綿綿,翩然躍入。生不同衾,死必同穴。
多年後,若虛大師找到了祝英台閑來無事時畫下的一雙蝴蝶,白紙已然黃得發脆,大師迎着凄黃的晚霞,一點點将畫中蝶撕出。秋風掃盡數吹走了紙屑,最後兩片在大師寬厚的手心化為對蝶,一前一後,蹁跹飛入夕陽,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最美好的年華,遇到最好的人,擁有最純真的愛,最終一起化蝶而去。
《梁祝》裡的場景更加刺激了我的想象:幽靜的書院,蒼翠的竹林,白衣的少年書生,溪水邊的僧人,古琴的回響,他們秉燭夜讀的古籍。
時至今日已經二十七年了,再次重溫這部電影,卻又湧現無數感慨,這部電影也許是最好的一版《梁祝》,因為它表現出的不僅僅是,梁山伯與祝英台之間生時不能相守,隻能死後相互追随的遺憾,更是對造成這一悲劇的,時代屬性的控訴。

祝英台的母親遭受過命運的打擊,最終屈服,所以她便想要女兒不要再去嘗試,事實上,他們也的确無可奈何。
梁山伯見祝母的時候,曾說過,為什麼不多給他幾年的時間,可祝母卻一針見血,無論給他多少年,他都無法超越馬家。
哪怕不願承認,但這卻是不争的事實,馬家是一個個根深蒂固的,士族之家的代表,他們盤根錯節,彼此相依,早已有夯實的基礎。
梁山伯在他們的眼中就如蝼蟻一般,所以他與祝英台的愛情,在梁山伯的父親,乃至馬家人的眼裡,都變得可笑至極。

所以他們的結局小時候看是不完美的,結局如此凄慘,讨厭過祝母,恨過馬文才,想海扁這個祝父.....可是随着年紀的增長,閱曆多了起來。
再看梁祝的結局,其實是最好的結局,單說官位,梁山伯比不過馬文才,錢财比不過祝家,權利比不過世家大族,就算他勤勤懇懇幹一輩子也隻是一個小官,最後的結局也隻是積勞成疾,娶祝英台無望。
第二種結局,祝英台嫁給了梁山伯,他們夫妻恩愛,攜手一生。那要知道,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再美的女子也會有容貌衰老的一天。誰又能保證梁山伯一輩子愛一個人,最後不過是兩看相厭罷了。
第三種結局,以祝母和虛空大師為主線,梁山伯和祝英台延續上一代的後續,梁山伯出了家,而祝英台嫁與别人,成為人婦,兩人老死不相往來。

然而電影中卻又不是極緻的渲染無奈,卻還是夾雜着希望,若虛與祝英台的母親曾經相愛,卻又分開,他放不下,所以出家。
同樣是經曆過這樣的事情,同樣沒有圓滿的結局,可祝英台的母親想要拆散他們,而若虛卻想要成全他們。
最後的那兩隻翩翩起舞的蝴蝶,便是給了這場未完的愛情,一個完美的交代。
徐克導演被稱為徐老怪,因為他早期的電影都比較奇怪,有一些鏡頭是觀衆無法理解的,但是真正的好作品,往往是經得起時間的沉澱。
那些曾經我們看不懂的電影,都會在長大後一一明白,就如《梁祝》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母親所說的話,現在看來,竟然如此有道理。

再比如小時候看《梁祝》,會被恐怖的畫風吓到,卻又被凄美的愛情所打動。
而現在,卻覺得這樣的畫風才更适合那個時代,和那種情景,相比于這些,這場艱難的愛情,似乎會有這樣的結局,就不那樣意難平了。
也許,這就是成長吧,時間教會了我們,愛而不得才是人生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