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朋友們一起去看了《懸崖之上》。散場之後聊起觀感,有朋友說,這要不是大家湊興,他是不會自已買票來看的。我們都有點驚訝,就問他原因。“這幾位主演,你不是都還比較喜歡的。怎麼會這樣說?”

...

他笑笑答到:“我已經過了因為喜歡某個人,就盲目的接受他的一切的那個年齡了。”他又說:“如今的我,喜歡某個人,就會希望他能更好。”他還說:“我說不會買票來看,就是怕會像現在這樣。”頓了頓,他補充道:“有點,失望。”

...

其實,我能明白他的感受。無論是對于熟悉的導演還是演員,我們都會希望他們能不斷的超越自己,給我們帶來耳目一新的驚喜。但再經曆過一些失望之後,便不會再去特别的期待。也就難怪當有人問大家是否會回看這個電影時,幾乎無人應答了。

...

對于剛看過的這部影片來說,導演和演員的表現,隻能算是不過不失。直到提筆的此刻,我也想不起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片段。這個問題一方面可能是作為觀衆的我,己經被之前無數的同類型影視劇給“磨煉”地有點審美疲勞;另一方面可能是作為主創的他們,對于諜戰這個少有接觸的題材,不敢冒進。

...

記得在等電影開場時,朋友曾說,像這種“主旋律”題材的影片,目前最讓他驚喜的是“建”字三部曲中的《建軍大業》。因為他不僅從中看到了一些過去不了解的曆史事件,影片中的主要角色也生動自然,甚至讓他忘記了“流量”這個詞。當時另一位朋友就曾表示贊同,并說自己看過好幾遍的《建軍大業》。

...

作為觀衆,真的希望今後的影視劇,能少一點新瓶裝舊酒的尴尬戲,多一點讓人欲罷不能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