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早在西方公映的影片,1928年在巴黎上映,1929年在倫敦上映,泰晤士報“劇情憂慮,觀客如同重讀古中國神話一般。”
2.我國第一位提出外景拍攝的導演,用幾十人+疊印+蒙太奇創造出千軍萬馬的氣勢,其服化道、場面調度頗有現代戰争片的雛形,不僅如此,侯曜導演創作風格與日後郭沫若說的“創作曆史劇的标準(大處不虛,小處不拘)”相似,侯曜提出的戲影應當重于所見的觀點為日後革命曆史戰争片的題材提供了理論基礎
3.形式上綜合法國的超現實主義、美國好萊塢情節劇、蘇聯蒙太奇,景深特寫快速剪輯。叙事上兩線交織結構:張生和崔莺莺的愛情,白馬将軍和孫飛虎的對抗。
内容上出現了對夢境的描繪,形成了類似于弗洛伊德和拉康提出的視覺依戀。
4.改編自古典小說決定了影片不會有多現代的主題表達,但從影像風格、電影語言的探索我還蠻喜歡侯曜的,看着看着有點黑澤明的感覺
西廂記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一、故事梗概:一位導演和電影小組在創作時面臨的困境,也可以理解為費裡尼的一部吐露内心的、私密的自傳。叙事上既通過線性事件直接推動,又将攝影機侵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意識流),将主人公的夢境、幻想、回憶以及夢境與現實的穿插交織起來,既打 ...
一、極簡主義的實踐1.鏡頭語言:全篇的鏡頭語言簡潔單一,主要是固定鏡頭+橫搖和手部大特寫,輔以跟拍和極少的推鏡頭。效果:讓觀衆在冷眼旁觀與感同身受之間來回跳躍,一邊怒其不争——思考主角為什麼選擇盜竊而不是正經工作、思考主角為什麼執迷 ...
遙想小時候媽媽給我念的《聖經新約》上帝手中有一卷書卷,被七道封印封存,羔羊(象征耶稣基督)逐一揭開封印時,會引發一系列末日審判的征兆:第一封印:白馬與征服者出現,象征戰争與征戰鬥;第二封印:紅馬騎士執大刀降臨,象征殺戮與暴力;第三封 ...
1.誕生于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的《南海十三郎》,恰是香港人身份認同焦慮的巅峰。“偷走我左鞋子的是英國人,偷走我右鞋子的是日本人”,影片中粵劇從大張旗鼓人聲鼎沸到草台班子卑劣魔改,在資本主義的沖擊下傳統文化要麼失語,要麼亂語,粵劇和 ...
通過對監獄這一場域寂靜性特點的運用,突出了聲響在片子整體上的作用,是電影表現手法上的以靜襯動,達到了以下效果:1.放大了片中人物對越獄者一舉一動的敏感程度,起到線索作用:獄卒的腳步聲、敲擊欄杆的鑰匙聲象征構建出比視覺更真實的壓迫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