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春節檔有個很有趣的說法,把“熊出沒”系列電影稱為“守門員”“分水嶺”——我把這個戲稱稍微解釋一下就是:隻有票房成績能夠超過它的,才稱得上是綜合口碑和市場反饋都算過關的電影。
可這種說法的潛台詞裡,還是把“熊出沒”電影當成了人畜無害的吉祥物……但不知不覺間,這個脫胎于簡陋TV版的動畫電影系列,已經漸漸成長為了令人側目的巨無霸。
照理說,我是不會為《熊出沒·伴我“熊芯”》(下文簡稱為《伴我熊芯》)寫影評的,可今天拖家帶口看完這部片子後,我卻抑制不住自己驚喜連連的情緒:
這部《伴我熊芯》實在很頂,如果不考慮它必須服務于親子主題的落位、略微有些直給的遺憾操作,就影片這般娴熟的商業純熟度,足以吊打市面上多數商業片了。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
鑒于“熊出沒”系列電影本質上還是主打“高性價比”的合家歡類電影,所以就不特别展開去講《伴我熊芯》的視聽表現了,總之夠用。
倒是影片的題材選擇值得說道,之前該系列已經嘗試了神話、奇幻、穿越、科幻、冒險等多種不同類型/風格/元素,而這回選擇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主題。
雖然這個主題對孩子們來說也不一定新鮮了,但《伴我熊芯》玩出了不少花樣,主題關聯度高、把控力好,比如開了一些無傷大雅的“人工智障”笑話,幾個重要的角色、道具和劇情爆點,也都與AI息息相關。
當然,影片最令我驚訝的,還是故事結構與叙事性上的成熟——我自诩也陪伴女兒看過不少子供向動畫電影了,好些(國産貨)真的談不上對小朋友有什麼尊重,充斥各種沒邏輯的弱智情節,這更襯托出“熊出沒”系列的難得。
《伴我熊芯》的故事并不複雜:熊大、熊二的媽媽在他們年幼時失蹤了,兩熊長大後去參加機器人展覽,意外發現了熊媽媽的線索,在卷入“鐵甲怪”事件後,他們又見到了疑似是媽媽的機器熊,經過一番波折,他們終于發現了真相。
電影看到中段的時候,面對影片最大懸念,我女兒悄悄地發出疑惑:“如果熊媽媽是機器人,她怎麼能生下熊大熊二呢?”
大概是被她“動物和機械之間存在生殖隔離”的常識帶偏了,我下意識地以為機器熊是熊媽媽的複制品,結果等中後段謎底揭曉時,我發現反轉的真相比我預想的還要好:
熊媽媽從一開始就是人工智能機器人,她受蘇洛媽媽的指令照顧“孤兒”熊大、熊大,逐漸從木讷的AI變成了有母愛的機器熊,之後又因受到襲擊被清除記憶數據離開了兩個孩子。
這一段戲的表現極佳,内容豐富、節奏感好,用熊媽媽的經曆,緻敬了所有母親初為人母時的手忙腳亂和對孩子的無限愛意,讓我這大老爺們也跟着女兒一起哭……
影片開場後不久,有一個看似普通、缺乏營養的笑點:光頭強讓熊大、熊二裝扮成機器人去參加展會,他們還不時吐槽“我又不是機器人”……結果當大家得知真相時,發現他們倆某種程度上還真是“機器人的孩子”,能玩出這樣的暗示和互文,不簡單。
《伴我熊芯》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優點,那就是BGM的精準使用,影片主題曲《月亮亮星閃閃》出現在了三處地方:
首先是開篇熊媽媽和熊大、熊二玩耍時唱的兒歌,親密的母子情不言而喻;接着是機器熊和熊大一起被困時,機器熊背着牆又唱起了這首歌,讓熊大重新意識到機器熊和熊媽媽之間存在關系;最後是熊媽媽把熊大安全送離後,獨自駕駛着即将自爆的機甲駛向了海洋,再次唱起歌曲作别。
這三次主題曲出現的段落,正好對應了故事的起、承轉、合三個關鍵節點,叙事性和抒情能力都高度在線,着實讓我佩服。
至于後段“正邪大戰”的高潮戲,又是小孩看熱鬧、大人看歡笑的保留環節,我稍微回憶了一下,短短幾分鐘動作戲出現的梗包括但不限于:《蜘蛛俠2》章魚博士的機械臂,《環太平洋》機甲“危險流浪者”的離子炮,《超人特工隊》球型機器人打碎酷冰俠噴射的冰塊,《星球大戰5:帝國反擊戰》裡絆倒AT-AT步行機,《複仇者聯盟:終局之戰》裡的複仇者集結等等——說“縫合怪”未免苛責了些,總之,我看到這些緻敬向的梗時可歡樂了。
《伴我熊芯》不是沒缺點,由于必須落位于“親子”的主題,同時還不能背叛(或者說習慣性地縮回)合家歡、兒童向的基礎定義,所以影片總會出現一些過于直白甚至降智的操作,可即便如此,它的制作水準和商業表現仍然很高。
肯定有人會說我吹過頭了,這種動畫片說到底還是“缺乏創意、沒有突破還十分套路化”……
話是沒錯,可我想說的是,現在多數兒童向動畫片,甚至許多成人向商業片,恰恰是“套路化”得還不夠,要麼自我矮化、敷衍了事,根本不用心做,要麼自視甚高、閉門造車,把一團糟的東西端出來還自以為很厲害。
至少,先把最起碼的“套路化”做好了再出來見人吧?從這點來說,《熊出沒·伴我“熊芯”》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正面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