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顆星給努力的演員們。
超前點映看完了,這錢花得我渾身難受……
整體看下來,我給獵罪圖鑒第二季的評語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導演的鏡頭給得都不錯,演員們都拿出了比較有水準的表演,主要問題是在于編劇極度的自以為是。
他寫台詞的水平簡直還不如同人文老師。
大段的對話是不會寫的,但還執意要寫大段的“話療”。倆角色對起話來各說各的,聽起來優美又華麗,實際上哪個正常人都不會這麼說話。最後幾集方凱毅和沈翊之間的所謂“敞開心扉”都給我這種感覺……還有最後一集城翊商業互誇也是同感。
角色的行為邏輯更是莫名其妙。
杜城從第一季的立體角色被寫成了一個平面角色,一言一行都隻是為了推進劇情+當司機并給汽車打廣告+給cpf喂工業糖,看得我渾身難受。
給李晗加的戲實際上是為了體現沈翊“話療”的有效性,并且目的性明确地推動她跟蔣峰的感情。
隻有蔣峰的塑造算是這所謂“群像”的突出部分,但又俗套地給他按了個跟杜城有一點相似的家庭經濟背景,合着刑/警/隊的警//員都條件優渥,都是為了對正義的追求才當????的?這對嗎?
城翊關系的變化與發展更是寫得依托答辯。此處省略五百字吐槽(累了寫不動)。
最最重要的,是作為一部刑偵劇,它丢掉了“證據的搜集和推理”過程,偵破過程的推動力從缜密的邏輯推斷變成了等待空降線索,以及沈翊的“靈光一現”(美其名曰藝術家的直覺)。一個刑偵隊,所有的技術手段和辦案經驗都趕不上藝術家的直覺指引,主角團其他人反應永遠晚沈翊一步,所有的偵破方向都不如沈翊從編劇那裡獲得的金手指“直覺”。
每個案件都寫滿了刻闆印象,所謂關注社會熱點就是把人們想象中的熱點寫出來,從台詞到人物都非常臉譜化,單元主角都有點像被設定好情緒的表演AI。
最後我隻想從一個學過兩年心理學的初學者角度出發,淺評這部劇所謂的“犯罪心理”。
能看得出來編劇老師是一點犯罪心理都沒學過,翻幾頁人格心理學、查幾個犯罪心理學專有名詞,就敢拿出來寫劇了,就敢把沈翊寫成對犯罪心理學駕輕就熟的樣子了。編劇好幼稚好可笑……
更扯淡的是所有嫌疑人見了????都不會掙紮幾次,很快就像倒豆子一樣和盤托出了;在沈翊的話療攻勢下更是如此。
現在執業的心理咨詢師都可以别再幹了,誰能像杜城沈翊一樣牛啊?杜城用着刻闆印象裡最常用的刑事審訊技巧,沈翊再靈活化用心理咨詢中的溝通技巧,隻用幾次對話,就能與對方建立起信任關系,讓TA們展現“人格底色”,再通過“藝術家的直覺”抽象出“人性圖譜”。天啊,要是人類的心理真能像洋蔥一樣這麼簡單好剝開,那心理咨詢師也沒必要費盡心思制定治療流程、嘗試瓦解來訪者們的心理防禦機制了。
寫到這兒都隻想笑。真的。第一季我反複看了好多遍,非常愛那裡的北江和杜城沈翊。第二季的所有人讓我感覺陌生,像是AI寫出的仿生人在扮演第一季的角色們。
最後那個結局留的懸念更是讓我哭笑不得……
還是回去再看看我愛的第一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