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我一直很難看完中國電影,它們往往想要表達些什麼深刻的東西,但在我看來大多數電影不知所雲,枯燥而漫長,完全是導演顧影自憐的産物。
不知為何,我将《地久天長》完整地看了兩遍,每一次都淚流滿面。如今我隻記得大概的情節,但是我始終忘不了它帶給我的那種情感觸動。
這份觸動首先是悲傷,這份悲傷完全來自于麗雲。我清楚地記得她的名字。她的名字是普通的,她的長相也是普通的,她的一生是平淡與悲情交織的。
因為一場意外,麗雲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又在計劃生育的政策下,被好友海燕撺掇着失去了第二個孩子,經曆了流産之痛後她又被迫下崗,經受了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摧殘。之後她領養了一個男孩,可是人到中年,養子叛逆,丈夫出軌,她自殺未遂,沒有人知道她的心裡有多少痛苦與委屈,她的面容始終是平靜而溫柔的,這份魅力來自于麗雲本身的故事,也來自于演員詠梅的表演。
麗雲是善良的,她給我一種經曆了這一切都沒有恨的感覺。但是仔細想想,她又能恨誰呢?恨好友海燕嗎?如果沒有計劃生育,海燕會半逼半哄着讓麗雲去堕胎嗎?海燕知道即使堕胎,麗雲也會下崗嗎?如果知道,海燕何至于後半生活在悔恨莫及的折磨之中呢?
在海燕生命的最後,她最放不下的不是自己的子孫,而是麗雲終于可以有孩子了,那是她心裡最深的傷痛,可是該承擔代價的不是這兩個女人中的任何一個。
恨不了好友海燕,恨不了參與兒子死亡的另外一個稚嫩孩童,恨不了和自己一樣經曆喪子之痛的丈夫,恨不了下崗潮,恨不了更宏大的東西,那超出了麗雲這個普通婦女的理解範疇,于是隻能恨自己,于是麗雲選擇自我了解。
被丈夫救下之後,一切傷痛好像都随風逝去了。這也是觸動我的第二種情感,遺憾。詠梅與王景春斬獲柏林電影節的影帝和影後,獲獎片段是他們去給兒子上墳的場景。
斯人已逝,而為人父母心裡的痛苦經年不息。
他們原諒了嗎?他們從未責怪過。
他們釋懷了嗎?沒有。隻是無奈而已。
一切的一切,都像兒子的屍骨一樣深埋地下,那些經年累月的遺憾,沒有人再主動提起,受害者三緘其口,以免揭開那個從未愈合過的疤痕。
人活着,就要被天定的命運和人為的制度裹挾着向前走去,無論是否傷痕累累,日子都要繼續過下去。幸福是存在于回憶,而痛苦地久天長。
幸福隻存在于回憶,而悲傷地久天長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現實在流血,而我們在烏托邦裡談論革命
這部電影看了兩遍,不知道為什麼今晚才想着要寫影評,可能是因為過去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還沒有意識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文化發展總是滞後在物質發展之後。電影裡的大别墅就是理想主義者為自己搭建的臨時烏托邦,别墅外在流血,别墅内我們在談論電影、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