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影評!隻是我看完第18部伍迪之後的一些觀後感…

影片具有伍迪完整風格的意識流表現手法,伍迪不斷回憶童年時的自己,把童年的場景和狀态穿插在影片中,我們其實都會有這種意識像水一樣流動,沒有交接點,以碎片的形式出現的狀态。影片很多出可見伍迪對費裡尼和伯格曼等的緻敬,台詞一如既往,調侃、揶揄和暗暗諷刺,他也依舊扮演着那個有些許自戀的話痨喜劇導演,他一直能将自己的創作理念堅持下去,不論是多麼嚴肅多麼深沉的主題,最後都被喜劇化地呈現,夢境與現實的來回反複,自我和他人的不斷斡旋,個人與社會的種種矛盾…他用他的喜劇手法,讓我們在思考到一些問題時聯想到他能會心一笑。

伍迪在訪談錄裡提及:“費裡尼的開頭是更個人化的,男主人公在夢中體驗到一種窒息感,意識到自己的生活非常壓抑,他堵在車流之中無法動彈,所以他渴望抽離出來,去飛行,但又被會計師和其他人拖回地面。這是一場夢。但我的電影開頭完全不同,是帶有某種象征意味的。這兩列火車,一列是失意的失敗者列車,另一列火車則滿載着享樂的有錢人。主人公渴望到有錢人的火車上去,但他無法脫身。最後這兩列火車都變成同一個垃圾場裡的一堆廢料。所以說,我的開場是具有某種隐喻性質的,而《八部半》中的場景則象征着主人公的心理狀态。”

伍迪在影片中讨論了成熟關系基礎:

...

伍迪在影片中呈現的關于存在主義哲學的一個小笑話:

...

最後是一段伍迪在影片中與“外星人”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