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枨不戒

《涉過憤怒的海》用了犯罪懸疑的故事結構,絢爛的視覺呈現,内核講的卻是家庭倫理的悲劇。以留學生小娜的意外死亡,跟随沾染鮮血與憤怒的鏡頭,将兩個家庭的過往層層剝離,揭露出人性的複雜與可悲。

以心理學的眼光來看,電影裡出現的每個人,人格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悲劇在于,這些有缺陷的人遇到了一起。親情的捆綁下,傷口在痂殼下漸漸化膿,愛情的掙紮中,弱點的暴露隻會帶來無盡的墜落,他們不僅沒有得到治愈,反而在糾纏中走向深淵,最後一切無法挽回。

...

小娜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這種缺陷,注定了她在愛情中盲目而軟弱。老金和前妻在小娜年幼時離婚,兩個人都不想要小娜,最後是老金迫不得已留下孩子,于是小娜很小就知道自己是個累贅,是不受歡迎的。她從來不向老金提要求,總是很懂事。她發高燒時,老金用濕毛巾給她降溫,卻粗心地蓋住她的口鼻,她都快要窒息了,卻不敢叫一聲;老金出海打漁,把她獨自一個人留在家裡,最長的一次把她放在家裡十一天,害怕的她躲進衣櫃裡畫太陽,卻不敢向父親抱怨。

長大後,她來到日本留學,在學業之外打了好幾份工,前後談了兩次戀愛,這些事情,她從沒和老金說過,因為她要懂事,她不想父親擔心。面對李苗苗情緒上的喜怒無常,她的選擇是忍受,隻要李苗苗說一句愛她,她就願意把自己奉上,不管他的表現有多麼反常,他對周圍的人多麼暴虐,她都不在乎,隻要他愛她就好。她一遍遍地試探男友,是不是會一直寵愛她,是不是會一直包容她,可是當激情消退後,這種沒有安全感的試探就變成了“作”,她越是害怕,就越是會被抛棄。

童年的缺愛,讓她把自己的世界建築在愛的前提下,一旦男友對她的愛消失了,她的世界就崩塌了。李苗苗情感經曆了兩次沖擊,李苗苗原形畢露後,他們分開過一陣,她做兼職的店長正巧在此刻表白,新戀情拯救了她,她迅速和店長同居,過起甜蜜的兩人世界,可是當她發現店長隻是把她當作初戀的替身後,絕望的她隻能重新回到李苗苗身邊。看清楚她真實的樣子後,依然能夠接受她的人隻有李苗苗,所以她不能離開他,她要用盡全力對他好,如果他不高興,那一定是她的錯,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她也要祈求他原諒自己。

讨好型人格的根源是恐懼。因為原生家庭缺乏愛和關注,所以内心沒有安全感,特别害怕沖突;因為害怕引起别人的不滿,所以不敢拒絕;因為害怕麻煩别人,所以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壓抑自己的情緒;總是主動道歉,哪怕犯錯的不少自己;對自我沒有認同,害怕别人看清自己後就會遠離自己,需要從外界的評價中找到價值感。

...

電影中另一個重要的角色——景岚,則是控制型人格。景岚看起優雅大方,講道理,是個知識分子模樣。面對老金的憤怒,她理性克制,四兩撥千斤,把老金說服了。她先是點明車上有刀,表示已經知道老金的打算,然後說自己見過小娜,打感情牌,體諒對方對女兒的感情,最後給出承諾,說自己三天之内會帶着兒子來見老金。并且保證,如果是兒子做的,她一定會大義滅親。卡車上的一場戲是教科書級别的,她明明是弱者,卻用語言運籌帷幄,操控人性,讓占據上風的老金聽從了她的建議。隻看這場戲,就知道這個女人不簡單。

可是轉過身,她卻說話不算數,秘密将兒子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利用人脈運作馬上将兒子送出國。兒子暴起傷人,面對劍拔弩張的場景,她冷靜安撫住兒子,讓前夫趕來善後;面對老金的闖入,她假裝緊張,誘導老金進入地下室,輕松就把他困住,讓他再沒有還手之力。在天降魚雨中的那場追車戲,哪怕是窮途末路,她也毫不慌張,依然在想辦法甩掉後面的人。

你會發現,一切的一切,都在景岚的掌控之中,這個女人有着鋼鐵般的意志和行動力。控制性人格的特點就是不相信人,她一定要做強者,不能被别人利用,不能軟弱;她永遠是對的,别人是錯的;意志力超強,不撞南牆不回頭,撞了南牆她也不會放棄,會和你鬥個兩敗俱傷。景岚表面上同情小娜的遭遇,實際上心裡并不認同,她做的一切都是給兒子争取時間。李苗苗不想走,幾次跑出去參加展會,前夫也說過讓李苗苗入獄,這樣既能保住性命,還能得到教育,但景岚完全聽不進去。以為兒子死了,她的第一反應是驅車追逐老金,要讓他為兒子抵命。

李烈應該是回避型人格。作為父親,他知道李苗苗做的所有事情,在年幼的兒子展現出危害性的時候,他沒有嚴加管教,幫助兒子建議秩序認同,而是利用自己的能力抹平痕迹。哪怕是小女兒因為兒子成了殘疾,他也沒想過讓兒子受到懲罰,而是把兒子送給溺愛兒子的前妻,自己眼不見為淨,鑽在自己的殼裡逃避作為父親的管教責任。

李苗苗在出國之前,意識到自己再也無法繼承父親的資産後,他第二次向妹妹出手,在小醜盒子裡安裝腐蝕性液體,再一次傷害妹妹。李烈明明該憤怒,該放手,可他對兒子的态度,卻是“他可是我兒子”,一副不離不棄的好父親樣子。可是私底下,景岚問他,是不是很想兒子死的時候,他卻說不出反駁的話。

回避型人格在面對沖突時,會習慣退縮。當老金闖入李宅,與李烈和他妻子展開劇烈搏鬥,甚至把刀夾在他脖子上,可李烈事後的反應卻是息事甯人的讓老金走人,不走才報警。回避型人格會回避社交,以李烈的财富地位,應該有自己的律師,也應該認識一些有能量的人,可兒子出事後,李烈除了與前妻聯系,帶着助理前去蹲守老金,并沒有向其他人求助。

回避型人格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情感抑制,電影中李烈的小女兒共出現了三次,其中兩次都是危機狀态,但沒有李烈和女兒的同框畫面,不僅如此,李烈和現任妻子,和李苗苗,都沒有出現交流的畫面。他的情緒總是被壓抑,不敢将真實想法說出口。結尾他在船上的發瘋總算是給這股壓抑的情感一個出口,但處理的方式太倉促,顯得失真。

從人物分析上,沒有一個人的情感是健康的,其實這些人格缺陷,除了反社會人格,其他幾種,大部分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點,隻是沒有發展到病态。而當這些人聚在一起時,我們可以明顯看到,當父母無法正視自身問題的時候,家庭教育往往也是缺失的,李烈和景岚的逃避包庇,沒有給李苗苗豎立規則,而他們的推诿和冷漠,又加重了他心中的不安全感,使他在自私殘忍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老金沒有給小娜愛,沒有給過她肯定和關心,所以她才會飛蛾撲火地陷入與李苗苗的糾葛中,最終失去求生本能,走向絕路。

《涉過憤怒的海》在情感上做的比較細,每個演員的演技都發揮的很好,但是在故事結尾的處理上,還是稍顯倉促。小娜的悲劇,老金和原生家庭當然要負責,但是作為催化劑的李苗苗才是主要責任人。一個反社會型人格對上讨好型人格,簡直是嚴絲合縫的榫卯結構,兩個人權力完全不對等,我不相信李苗苗對小娜沒有進行情感操控。

有多少罪惡假借愛的名義?有多少傷害躲在親密關系背後?小娜的死,是以愛為名的一場絞殺,她最大的錯誤,是沒有學會自愛。她将那麼多愛給了别人,将那麼多的善良分給别人,卻沒想到給自己留一點點。

這個傻孩子,她要知道,這個世界上,隻要有一個人真正愛她,她就能得到救贖,哪怕,這個人是她自己。可惜,她太年輕就遇到了李苗苗,讓她沒有時間去等到這一天的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