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到這部電影的契機是因為一期播客,主播感慨我們正“失掉電影中的土壤”——那個深度溝通似乎觸手可及的時代。如今社會給我們的防備越來越多,能夠打開心扉的機會越來越少,而主播懷念的動作,就是反複觀看《瑪麗與麥克斯》。
看完後不禁在想:能被這部電影打動的人,與之共通的是什麼?或許,是我們内心深處還是很浪漫——我們依然相信人與人之間深度聯結的可能性,并深知這種聯結蘊含的巨大能量。能與他人進行深度溝通,無疑是值得,甚至是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事情之一。我始終覺得大家需要去讨論一些更難讨論的、不好讨論的,不知道怎麼說、又想跟别人說的東西。
然而,現實中的自己常常感到表達之難,總是小心翼翼地找一些話去交流,内心的波瀾不會輕易讓人看見,對他人的情緒也難以及時回應。換位思考,如果朋友是這樣的人,我是否還有耐心一遍一遍和 ta交流,去嘗試靠近?
走近另一個人,距離的把握如同在鋼絲上行走。一方熱烈渴望深度卻遭遇禮貌的屏障,刺痛感便會油然而生;反之,若被過度索求情感回應,壓力同樣令人窒息。真正雙向奔赴的深度對話,需要雙方持續的好奇心、相近的情感頻率、恰好的表達時機,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如同神迹降臨。
最近連着幾個周末去咖啡館,我常坐在靠窗的位置,帶着降噪耳機看人們交談時嘴唇的開合,像觀賞一部部默片。其實這座城市裡渴望深度對話的人,比想象中多得多。影片告訴我們,如果想和對方建立一起思考一起溝通的聯結,其實還是有辦法的。
最大的前提是信任。這個信任不是等來的,是主動地表達内心,無論是書寫還是傾訴。信任這件事,很像咖啡師拉花時的奶泡。你得先讓蒸汽棒捅破牛奶平靜的表層,發出那種尖銳的嘶鳴,當我們率先戳破那層得體,真實的交流才得以開始翻湧。
信任的背後,是笨拙的勇敢。信任從來不是無風險的儲蓄,而是一場需要押上勇氣的賭注。就像玩雙人跳水,你不僅要自己敢往後仰,還得相信對方會同步躍下——這份默契,光靠等待永遠不會來。真正去袒露内心,需要極大的信任。如果是現實生活中夠得着的人,更需要極大的勇氣。這個過程如同在黑暗中伸出手,不知道會握住溫暖還是利刃。
最後,保持一種浪漫的思維,守護好感知珍貴情緒的能力。我把“浪漫”理解成一種“對話嗅覺”,就像能聞出雨天柏油路和晴天的區别,也要學會捕捉對話裡細微的情緒變化。那些看似無用的閑談碎片,其實是通往真心的鵝卵石小徑。那些稍縱即逝的共鳴與理解,是滋養深度聯結的養分。
回想起一位曾經的朋友,每次上文學批評我們總是會并排坐在最前面,不記得有多少次默契的會心一笑了,和她呆在一起時我總是能同樣感受到一顆為知識和美好顫動的心。遺憾的是我們的交流僅僅停留在了課堂,誰也沒有做那個率先打破沉默的勇者。畢業時她送了我一套南博的書簽,給我寫了一封很長的信,說如果早一點認識,我們是否不再是客客氣氣的普通朋友?我想也許結局不會改變,因為我們太像了,我們都太擅長等待,明明盛滿了期待卻佯裝平靜。回想起來總是覺得有幾分可惜。
所以,不要等。神迹不會從天而降,我們需要主動開口。當然,敞開心扉未必總能換來對方的回應。但這仍是必要的嘗試——唯有如此,才能找到那些同樣渴望并願意與你進行深度溝通的靈魂。
說說心裡話吧,也許内心會因此輕盈許多。即便我們的想法、感受并非完美“正确”,但那正是我們最真實的存在。表達它,就是向深度溝通邁出的堅實一步。是的,伸手可能觸到利刃。但更可能的是,你會發現對方掌心也沁着同樣的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