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映寫好的影評,現在正式上映了,可以發出來了

太過讨好式拍攝的國産流水工業電影

不如第一部,也不如原作《迫在眉梢》,和《迫在眉梢》不同的是那些碰壁的難處采用了插叙的方式進行,并且占時長極短的用蒙太奇手法一筆帶過,這樣觀衆隻能感到這片的重心并不在這裡,事實也的确如此,比起原作的對制度本身的批判,本片則選擇了設定成強權本身的腐敗和黑暗,在這方面上,《誤殺2》更像是披着《迫在眉梢》皮的《殺破狼:貪狼》。

國内的電影總是喜歡快節奏和各種反轉,為什麼就不能穩重的拍好一個故事呢…比起被劫持的急診室内部本身,外面的發生的事貌似是導演更願意拍、更想拍的。(更新:思考了一下後,貌似這不是導演更想拍和更願意拍,而是他隻能這樣拍,原因1是劇本使然,2是他根本沒有隻拍這兩三個場景的能力,所以他隻能多拍外面,多轉換些場景把電影的時長填夠去掩飾自己導演功力的不足)
插入了過多的支線令到原本就不夠紮實的劇本顯得更加松散,而在這個前提上,居然還要加入一些不必要的、對劇情沒有作用的抖機靈式笑點。

而大量的穿插和刻意營造的反轉,觀衆的大腦一邊要跟着劇情走一邊就無法思考這些安排是否存在BUG和必要性,就有了一種貌似“哦原來這樣好牛逼”的錯覺。
而且很多戲劇沖突本身的安排,是用發生了發展中的意外這樣的形式出現的,舉其中一個男主老婆和病危的兒子的例子,男主的經曆通過媒體散播出去後令平民令群衆對強權憤怒,大批圍觀的人都被感動站到男主這邊呐喊助威,而在醫院另一邊把他老婆和病危的兒子趕出病房的人,居然同樣也設定成了普通群衆。而用的居然是“你老公是劫匪”“他是劫匪的兒子”“晦氣”這樣的理由,鏡頭一切回急診室的外圍,依然是群衆在為男主同情而助威。我想問導演你不覺得這樣對群衆的安排是很撕裂的麼?普通人尚且如此,同在病房的病友卻無法共情?

被打得太散的劇情,居然我在剛剛走出影院的現在,對電影的回憶是隻剩下了一些碎片的鏡頭,而對劇情和那些反轉本身并沒有任何深刻的印象。

一家人的劇情占比過少而且是通過回憶中完成,也讓觀衆對他們的親情其實沒有太深的代入感和共情,所以最後那生硬且刻意的煽情,我淚點這麼低的人都居然沒有一點淚目…這方面在打着“親情”“父愛”的口号上,我認為無疑是失敗的。

當然如果你喜歡緊張、刺激、多沖突、反轉這樣的元素,這片還是可以一看的,但對劇情的細節本身不要抱有太多期待就是了。

最後,我對國産電影的這種挂羊頭賣狗肉蹭前作熱度的片名方式真的很厭惡,和沒有“追龍”的《追龍2》一樣,請問你《誤殺2》誰誤殺了誰?

電影裡面沒有被誤殺的人,那麼就隻有電影外面,抱着看誤殺進場而被誤殺了的觀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