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耳,何許人也?
這位年少成名、江湖神隐的46歲導演,在《無名》闖蕩春節檔前,恐怕隻在電影業内如雷貫耳。
但大衆層面,對他知之甚少。

...
程耳

很驚喜,《無名》能有這樣的膽量,勇闖春節檔,也給沉寂多時等待回春的中國電影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1.從“炮灰預定!”到“會是黑馬?”
鑒于程耳導演以往票房表現和題材限制,各路預測機構在《無名》上映前,紛紛給出了幾乎墊底的預測。
3.5億的票房預測,預售開啟前,《無名》已然成了春節檔的“炮灰”預定選手。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無名》以小體量在春節預售中一路領跑4天,甚至比《流浪地球2》更早預售破億,最終交出了1. 5億的票房預售成績單,讓各路預測機構大跌眼鏡。

...

《無名》帶來的鲶魚效應,讓春節檔預售成為一場厮殺,有豆瓣知名影評人評價《無名》猶如“螞蟻雄兵”。
自此,《無名》不再是春節檔“炮灰”預定,取而代之的更多議題是,“《無名》會是黑馬麼?”
而程耳仿佛在用他所寫的《無名》主題曲歌詞回應:“不妨再等一等”。
“炮灰”OR“黑馬”,不妨再等一等。
在春節檔厮殺中,《無名》顯得從容不迫。
一如剛開始的電影宣發,别的電影都在狂轟亂炸,搶占宣發時機和陣地,唯有《無名》每次都是千呼萬喚始出來,把跟觀衆有來有往的“互動”暗藏在海報或預告中,卻意外引發一波波熱議。
不緊不慢,甚至被網友戲稱為“耳裡耳氣”的宣發,給了《無名》獨特的氣質,反而在春節檔顯得更引人注目,成功勾起觀衆的興趣,最後都體現在了《無名》漂亮的預售成績單上。
《無名》不按套路出牌,以一種先鋒試驗的方式開啟了春節檔的曆險。

...

2.程耳的“變”與“不變”
一直神隐的程耳,因為七年磨一劍的《無名》,走入了觀衆的視野。
程耳是集編劇、導演、剪輯于一體的鬼才導演,畢業作品《犯罪分子》就讓他在業内名聲大噪。但年少成名的他,卻産量很少。
對電影,他一直有自己的堅持,不随波逐流做量産的爆米花電影,一直堅持走強烈個人特質的品質電影路線,酷愛非線性叙事方式。
在《無名》GQ的采訪中,程耳那句“我不會讓狼狽被圍觀”,讓人格外動容。
不用明說,2017年《羅曼蒂克消亡史》僅1.22億的票房,俨然成為程耳導演生涯永遠的刺痛。
程耳在和魯豫采訪中笑稱,家裡的狗,太太取名“大麥”,說明她對自己還是有要求的,雖然她沒說。
程耳用一種真誠的自我調侃,在闡述着理想主義的導演,在藝術與商業的平衡中所遭遇的困境和陣痛。
看似無用,然而努力并不會白費。
除了無法給投資人滿意的票房,《羅曼》其實給予程耳的有很多。聲稱已經進入演戲最後一個階段的梁朝偉,因為看了《羅曼》很是喜歡,稱沒有想到國内有導演能拍出這樣的作品,他也想擁有這樣一部獨特的電影,便欣然答應出演《無名》。

...

程耳對作品近乎強迫症的高要求,是他導演生涯中難以改變的習慣。《無名》用了2台地表最強攝影機阿萊65,滿足他對于電影高品質的要求。
不變的是,程耳還是不愛試戲,挑演員很大膽,且有自己獨特的标準。

程耳在《無名》上映前接受魯豫的采訪時提到,自己并不認識王一博,僅因為一張他的照片,就找來黃磊幫忙約王一博面聊,一個下午的面聊時間,就讓王一博成為《無名》第一個敲定的演員。這個選擇,讓今天的程耳自己都感歎,做了一個正确的選擇。

程耳談到,在他以往的作品中,演員的年齡層次其實偏大。很少接觸這樣年輕的演員。選擇年輕演員,也是程耳在做出改變。《無名》不僅有梁朝偉、周迅、黃磊等老戲骨,更有王一博、張婧儀等年輕的面孔,吸引了更多年輕影迷的關注。
一如在《無名》宣發前期還酷愛紙媒宣傳的程耳,後期已經欣然接受直播賣票的方式。
“直播沒鍊接嚒?”已經成為了程耳的一個梗。
在“變”與“不變”中,程耳交出了《無名》這份答卷,等待市場的驗證。

...

3.藝術與商業的“共頻”
當《無名》在預告片打出“超級商業片”這幾個字,很多人曾表示過懷疑。但當電影跟觀衆正式見面,這種疑惑被一掃而空。
《無名》做到了商業與藝術的“共頻”。
關于電影的本質,電影人默認法國電影理論宗師安德烈.巴贊的說法:“電影是對時間的凝視。”
電影是一種叙事藝術。厲害的導演,擅長把時空打碎,進行重塑,讓電影更加藝術化,當觀衆能從中找到線索将故事還原,豁然開朗,甚至有很大的成就感。
唯有集編劇、導演、剪輯于一體的導演,才能将這種電影藝術語言表現的淋漓盡緻,程耳是國内少數具備這種能力的導演。
同時,電影是有氣質的,這種氣質很多時候是電影導演賦予的。
在《無名》中,程耳賦予了鏡頭語言生命,每個鏡頭仿佛都在呼吸,甚至帶有節奏感。
在《無名》的鏡頭下,演員能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質感,讓人信服,仿佛他們就是那個年代走出來的人物。
《無名》在上映前在小範圍進行過點映,有業内給予的《無名》的評價是“強烈作者風格的商業類型大制作,這種作品隻有在學院派出品人的支持下才會出現,成為主流市場大片。”
也有業内點評《無名》開創了“作者+商業”的大制作主流電影新模式。

...
...
...

在《無名》發布的同名主題曲MV結尾,程耳打上了 “尊重觀衆,觀衆不應該被低估。”
從《羅曼》到《無名》,程耳在“變”與“不變”中,找到了藝術與商業共頻的通道,在電影工業化的道路上,保留導演的個性。
電影,不能隻是流水線可以量産化的爆米花電影,更需要更多能讓觀衆願意反複刷,每刷一遍都能産生更多領悟的高品質電影。
正如程耳所說:“比商業更商業、比藝術更藝術,是一種可以為之奮鬥的電影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