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刷完這個劇之後開始陷入焦慮,反複看到作為一個在北美的都市麗人到了40歲在dating market上的心酸。想到自己和很多女性朋友都是一樣,其實對于身邊的人并不相信可能走到最後,但是想想回到dating market重新經曆那些事情又太煩,分手也太痛苦,于是隻好滿足現狀地忍着,然後又不可避免地“隻能”就和這個人結婚了。
這部劇裡有所有的我恐懼的點:中年被分手的基佬,中年被離婚的富婆,還有做單身母親但是孩子親爹找上門來,好像每一個角色都是有不同的煩惱。無論你是選擇一直戀愛不結婚,結婚,還是做單身媽媽。總是有那麼多的狗血。因為狗血才覺得真實,生活就是這樣狼狽啊。
關于這部劇最寫實也是最喜歡的部分,在于對失戀的描述,寫實但是卻沒那麼低沉,好笑中又感覺到真實的可怕。看到主角失戀—> 拒絕接受事實—>和朋友痛罵渣男 —> stalk渣男社交媒體賬号 —> 和人約會 —> 因為約會中的drama崩潰 —> 再次崩潰 —> 如此反複—> 接受現實—> 見到前任的時候可以心平氣和的講話—> 徹底move on. 這些失戀恢複的過程無論我是18歲、23歲、25歲,還是以後我覺得可能都會重新經曆。想起我今年二月失戀在reddit上的breakups小組看到一個人在名為最糟糕的分手下回複:
“I am 30+ seniorish management type of guy in a corner office of the 55th floor. I am legitimately crying. You said everything I need to hear. Doesn’t matter if you are 17, 35, 65, or whatever. Our hearts hurt the same. Heartbreak is heartbreak..”
“我是一個30多歲在55層樓有自己一個角落的辦公室的管理層高層男性。我真的哭了。你說的一切都是我需要聽到的。無論你是17,35,65,還是多少歲。我們的心都是一樣的受傷。因為心碎就是心碎。”
你看無論多少歲,社會地位是怎樣,分手失戀都是一樣的痛苦。
想起之前聽過的一個standup,一個哈佛畢業的印度裔小哥說,“school is easy, life is hard, 三角函數有公式可以套,但emotional distance 卻沒有解。自己把心掏出來卻被拒絕的感受,說心碎才是drug,因為它讓你開始欣賞藝術”。
讓我拿一盒冰淇淋再此看看這部好笑又心酸的中年失戀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