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F 這部電視劇同樣由投了《瞬息全宇宙》的A24 監制,風格延續了很多旗下類似的影片風格,黑色幽默暗黑,崩壞的劇情一直到結尾。關于劇情我覺得我沒有什麼好說的,情節讓人感覺無法預測,一直各種分崩離析式地崩壞。但是,在這裡,我很想認真地讨論一下情節之外的東西。

George Nakai: 西方社會僞善的代表

在看到第一集的時候,從 Amy 開車回家和丈夫對話,我就開始大概明白為什麼 Amy 會這樣“狂躁”的路怒症。當 Amy 和 Danny 路怒完回家在車庫裡心有餘悸,本來并不想說發生了什麼,但是她的丈夫 George 一定要她說,Amy 馬上要說到了George又讓她深呼吸放輕松,不讓她說完。我會覺得這種對話形式非常暴力,好像 George 隻是為了展示客套而共情,等你真正想要說一些内心深處的真實感受的時候,George 的僞善人格又開始打斷你。這樣的對話在現實生活中并不陌生,就好像你有一天,過的很差,你回到家裡想要傾訴,你的朋友問你怎麼了,你開始準備說的時候,對方又說放松一些(或者是不要太負面了)就一走了之。留你一個人在那裡質疑自己,被情緒吞噬。但是這種 George 的式僞善人格的初衷并不是真正關系在乎對方的感受,他們隻是在塑造一種“正人君子”的完美人格。就好像吃素、熱衷環保、熱衷平權、熱衷冥想的那些人也不見得是真正在乎,隻是說做這些事會顯得自己比較時髦比較與衆不同。這種 George 的式僞善人格在北美社會實在太多了。Amy 在長期這樣的環境下一直沒有被聽到,被理解,所以情緒才會爆發和反噬。

...

Amy & Danny: 靠自己單打獨鬥咬碎牙往肚子吞的東亞小黃人

...

Amy 對于我來說非常能夠感同身受。同樣地覺得原生家庭窒息,同樣地想要逃離,同樣地靠自己得到現在的生活。但你問我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嗎,我的答案是未必。因為就在前不久各種裁員消息滿布的時候,我同樣的和Amy說過類似的話。我對我的心裡咨詢師說:前不久我搬家,坐在亂如倉庫的新家,我一個一個箱子打開整理,然後開始崩潰,出國到現在,一直都是我靠我自己付房租,自己搬家,自己買家具,然後自己一個一個螺絲組裝擰好,工作上的矛盾也是一個一個自己吃苦過來的,沒有一項是容易的,每一項都是經過了失敗,每一項都是我自己辛苦掙來的,如果裁員那我可能就要想靠我自己的積蓄可以活多久,因為确實沒有人可以幫我, I am here on my own.

Danny 則是讓我想起了有一段時候,感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的時期。你知道的,總有一段時間,你覺得什麼都差了點,什麼都做不好,覺得自己各方面都很失敗的時候,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你想做好,但是不奏效。Danny 在劇裡則是這樣,旅館差點意思,建築公司差點意思,當哥哥差點意思,當完美兒子差點意思,總而言之就是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行,各方面都很失敗。但是即使是這樣,還是不能喘氣,因為沒有可以傾訴,沒有獲得幫助的計劃,即使覺得自己各方面很失敗,還是要勤勤懇懇打好這份工。

Amy 和 Danny 即使身處社會不同階層,但是仍然有很多相似性。我覺得他們在某種意義上才是真正的靈魂伴侶。

關于靈魂的對話:無條件的愛,空虛感,以及生命的意義

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

...

我非常非常喜歡BEEF的最後一集,我覺得導演的很多鋪墊都在最後一集裡升華了。Amy 和 Danny 在山谷裡讨論到了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 love). 這個詞其實在心理咨詢領域并不陌生,很多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和問題都可以被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 love)治愈,這種愛可以來自于朋友、戀人、伴侶、師長。但是這種愛很難描述,你隻有體驗了,你才知道,你沒有體驗和得到之前也沒有辦法給予其他人。但是确實,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 love)可以治愈很多事情。Amy 的問題在于她沒有被無條件地支持和愛過,所以她也沒有辦法給予給她女兒,尤其是她發現嬰兒的愛并不單純之後。而 Danny 則更是,他們都在第一代移民家庭中長大,父母永遠都在說我為你付出多少,我來到這個國家就是為了給你更好的生活,為什麼你不争氣,為什麼你不好好照顧弟弟。影片感動的部分在于,山谷裡對話的他們,就像互相舔舐對方傷口的小動物,那麼脆弱,但是又那麼真誠。

空虛感、虛無感、存在主義危機:關于生命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