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九月到來的時候,我的腦海中便會盤旋起一段旋律:“我依然看到那個少年,站在九月新學期操場”。這是許巍的一首歌,《少年》,它在我畢業之後的許多年裡,不斷帶我回望那段理想飛揚的青春。

在這個屬于開學季和教師節的日子,一部講述百餘年時光流轉中,代代“師者”與代代中國青年師道傳承的影片《無負今日》與觀衆見面。它是百年中國理想者飛揚青春的剪影,也是一曲關于師者的激蕩長歌。

...

《無負今日》以三個不同時代的故事串聯而成,分别是“大學”“師說”和“青春”。但準确來說,它其實是一部四幕劇,分别選擇了黎錦熙、王梓坤、餘華和莫言四位具有代表性的師者作為切入點,講述了他們為青年學生授業解惑的故事。

影片最巧妙的地方就在于,它跳出了作為“電影”的常規叙事方式,沒有選擇以編年叙事百餘年來的師道傳承,而是落子于細節——比如近代國文教育的奠基,故事竟然從魯迅在黎錦熙課堂的後門駐足,被誤以為是遲到的同學而被叫進教室開始。

魯迅先生、黎錦熙先生與青年學生圍繞着魯迅的新白話文展開讨論,從課堂延續到了下課的路上,随着錢玄同的加入,近代國文教育改革的大幕,就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平常午後徐徐拉開。

更具實驗性的是,《無負今日》在現代故事段落中,大膽抛棄了“叙事”,直接以“授課”的形式展開——餘華老師在講台上講述小說《活着》的創作過程,以及書名的由來,向青年學生拆解“活着”如何成為他心目中最具力量的漢語詞彙。

作為一部緻敬“師道”的影片,我想或許大概沒有什麼叙事鏡頭,是比一堂妙趣橫生的大師課更加直觀和充滿力量的了。

...

莫言老師的部分則更加傾向詩意化的表達——首先莫言講述了他小時候家裡的老貓,為了照顧小貓,即使是被送到了二百多公裡外的地方,斷了尾巴,但還是千裡迢迢地找回了家。故事講完之後鏡頭便随着提問女生的視角穿過花園和課堂,在朗朗誦讀聲中,影片帶領着觀衆仿佛回鄉的貓一般回望着串起幾個時代的師者的共鳴,不同的人物和事件構成了一曲意味深長的交響。

當然,抛開實驗性和詩意,《無負今日》的主演,王勁松、喬振宇、曹磊等諸位優秀演員靜心打磨,用最精湛的演技,帶領觀衆沉浸在一幕幕大師與青春的對談之中,振聾發聩。

...

王勁松老師飾演的王梓坤先生,在給學生的最後一堂課上,講起他被自己的老師影響,進而改變了一生軌迹的故事。他眼眶中若隐若現的淚光和喉結上暗暗壓住的哽咽,是整部影片叙事部分的巅峰。

王梓坤先生的校長室裡,懸挂着一幅字:“無負今日”,這幅字在影片中多個場景出現,它不斷激勵着師者,也激勵着一代代青年們。今日之重,譬猶泰山,影片中的那些大師如泰山北鬥,照亮了泱泱中華的山川道路;今日之美,譬猶陽春,又如影片中一張張青春昂揚的面孔,新筍初發,萬物蓬勃。

與其說《無負今日》是一部電影,不如說它是寫給校園、教師和青春的一首長詩,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薪火相傳,其光永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