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束般的戀愛,花束般的自我。

結局真好:小娟和小麥,帶着對方的美好,輕松上路,既成就彼此,又成全自我。開頭像開始,結果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結束後的開始。

在戀愛結束時,我們都會不着痕迹的留下對方的身影。正如你聽到一首歌,看到一部電影,或者讀到一本書時,會立即想起一個人。

自此,歌不再是從前的歌。電影,和書籍都不是從前的各自,你也不是從前的你。

不确定文青間的愛情是最純粹的。可精神層面的勾連一定是很輕,很美的存在,就像花束一樣。

結尾處,喚醒他們回憶的是書籍,電影和樂隊。能夠讓他們從失戀中恢複的,恰恰也是這些精神良藥。

所以,無關愛情,愛好拯救了他們,也使他們得以完整。

富饒的精神世界是承載愛情的沃土,因為足夠輕盈,足夠寬廣,現實也拽他不走,你可以在這裡和解你的所有不堪。

而他們關系的轉折,就是從小麥的這片沃土瓦解開始的。小麥放棄了夢想,開始找工作了。

漸漸的,他的愛好,被工作一點一點擠走,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責任感漩渦,深陷其中,循環往複。

如小麥爸爸所言,“事業嘛,那才是一個男人的正道的光。你要像煙花一樣被看見才行。”

作為一個成家的偶爾寫詩的中年人,我的創作掙不來錢,但卻承載了我的表達,我很理解他。

理解他的擔當,他的委屈,他的迫不得已,他的不甘心,他的野心,得到後不再珍惜的模式。

可他想閃耀,他也想得到社會的認可,而不是在文字,影像的世界裡默默無聞,獨自感動。

就算有了小娟的共鳴,又能怎樣呢?這份愛太輕了,或許隻是從小娟身上看到了自己,或許隻是讓天然氣罐,漫畫書,塞爾達傳說,獨立電影,小衆文學在對方身上顯現。

畢竟,這是愛好之愛啊。畢竟,他們的愛情就是建立在這個虛幻的獨自狂歡之上的觸碰。不是嗎?

何以為愛情安家呢?

小麥想到了婚姻,他很珍惜,他太愛了,愛愛好的所有,愛小娟,也愛自己,他需要一些俗世框架,給愛一個家,這再合理不過。

可面對富裕,有品,帥氣的成功人士,小娟的确出軌了。

小娟不願意結婚,真的是因為愛意和共同話題漸少嗎?

一個人(單身狀态)可以通過興趣愛好活着,甚至甘之如饴。可是萬一遇到了小娟,美好的另一半?那個熱愛逛展,熱愛文學,熱愛電影,熱愛寫寫畫畫的美好的,絕無僅有的,如同鏡子般存在的另一半呢?

我要如何擁有這樣的你啊?我親愛的姑娘。

假使,我連自己都沒有辦法自洽,我要如何給這樣輕盈的你,找一個栖身之地呢?

小麥的下一份愛情,會顯得不那麼美好,不那麼輕盈。因為輕盈的東西,太需要呵護了,你恰恰明白它的脆弱,你就更不忍讓現實作賤他。

作踐他,大概就是作賤自己吧。那個視愛好如命的曾經的自己。

我覺得這不太像愛情電影,如果王家衛去拍的話,講的應該是一個男人為了愛情,擁抱責任,自廢武功的故事。

其實,

除了四人餐廳回憶的場景,最讓我難過的是,小麥看着一書架的書,竟然無動于衷。他對小娟說,“我真的很羨慕你啊,我現在失去了讀進去這些書的能力了。”

且不論,精神和文化的裝逼性。
對于曾經有過它的人,一旦失去了它,不就是在自費武功嗎?失去了一個可以躲進去,安放自己烏托邦的金鐘罩嗎?

固然,你看懂什麼,你有了别人沒有的感觸,你的獨特品味,并不能證明任何,也不能給你換來穩定。

可他可以讓你足夠驕傲啊,特别在沒有愛情的時候,在俗世纏身的時候,抵禦荒誕世界,荒蕪的文化沙漠,勇敢且堅定的做自己,不是嗎?

小麥最終丢掉了自己的庇護所,

可也不至于麻木到隻玩泡泡龍吧?

說到泡泡,我覺得愛情就像是五顔六色的泡泡水,相愛之人,會相擁沐浴其中,吹出各自的奇妙泡泡,再交融一起,美麗絢爛,甜到爆炸。

可畢竟是泡泡,太短暫了。一點點現實,就會刺破它,幻滅如水,沒有人能不染對方色彩的獨自活下去。

即便如此,故事都是從各自的那枚泡泡開始的。先是獨立的,直到遇到對方,再小心翼翼的敞開,再不着痕迹和對方交織在一起。

最後啊,最後就像電影裡的台詞那樣,

“戀愛這種東西,果然不能分,果然是一人一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