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是想到哪寫到哪)
看完像是讀了一首散文詩。對這類不好把握的題材,三宅唱導演找到了一個很好的邊界,在影片逐漸用生活的刻畫褪去開篇的那種痛苦與壓抑時,又不失用分割的鏡頭、角色的顫抖來體現與疾病相處時的嚴肅,當你去期待這張生活中略複雜的關系網帶來的故事時,它卻平靜收尾。就是這麼一部影片,深深吸引了我。

他們以自身受到的苦難為紐帶展開關系,卻沒能更進一步,随着劇情的推動會知道片中人物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難處,他們互相适應,接納對方的崩潰,看似情緒高漲之時卻是雲淡風輕。這些人物關系在看似緊密之中又如我們與夜裡的群星一般若即若離,這種不溫不火的關系,究竟對這些人、對所有人,意味着什麼呢?它是前任上司留心為你争取回來的機會、是三次中能幫你度過一次難關、是你找尋藥物時伸來的一雙手,它不需要戲劇化,也不在乎是否闡釋了什麼哲思,它隻在乎你是否看到了黑夜裡那片星空,那片無論你身處什麼困境都不會改變的星空。如此種種,牽動了我的心、角色的心。

誠然,影片對他們的磨難提及越來越少,最後将其揉碎在日常之中,當再次發覺時,雖難免于折磨,但觀衆和他們也都慢慢開始與之相處。這種細微的片段,處處淡化又處處在人心中掀起波瀾,溫情的鏡頭下推進為天文展會籌備這一件事,結束後也是輕輕落幕,真是一縷清風,它不意在帶走痛苦,也不讴歌人生,僅僅是表現了黑夜裡的事情同樣值得注意,換而言之,關于黎明的一切,不體會黑夜,恐怕也說不出黎明是什麼了吧。往後的日子誰也拿不準,男女主沒有機會新生更多令人期待的感情,甚至可以說是排除了所有可能的戲劇沖突,男主平淡地和女友分手,女主按照計劃辭職回鄉,這是故事吸引我的一點,我往往期待在影片中看到超越現實的存在,可看到片末我卻覺得滿足,這是現實嗎?似乎也有點藝術化了,但那種現實應有的平淡通過畫面與故事切實的傳遞給我了,不做更多期待,體會黑暗便好,于是在這如首散文詩的影片最後,是公司門前普通的一幕,不過呢,再回首時,讓過往浮現眼前,漸漸你覺得内心的空缺在被填補,此時,關于黎明的一切也沒那麼遠吧。

關于畫面:觀看過程中我不斷地想,如果畫面不是這種顆粒感的,而是數字的,那是不是會多了一份不必要的銳氣,而少了那份朦胧,這樣模糊不清、溫暖的質感大概是适合這部影片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