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韓延的生命三部曲,絕不僅僅是哭片那麼簡單,它們幾乎創造了一個國産片的新類型。

稍微翻看曆史,會發現,盡管都說哭片有市場,但實際上,近年來哭片已鮮見于大銀幕。原因在于,傳統的催淚三法寶——失戀、愛寵、喪親,已很難再拍出新意。

與之相比,韓延的生命三部曲有兩處轉變。

其一,它們所聚焦的不再是“身外之物”,而是“身内之痛”。即,它們通通把鏡頭對準重症患者,呈現他們的困境、恐懼與悲歡。換言之,此處的失去不再指失去他者,而是關于主體性喪失的焦慮。

其二,它們不再訴諸于單一的情感宣洩,如離喪之痛或離别之苦,而是進入到更為複雜的生命困局之中,那裡有死神催逼下的自我覺醒,也有陰陽兩隔前的用力相擁。總之,無論是自處還是相處,都有了更多周旋和回味的餘地。

因此,韓延的生命三部曲超越了從前的哭片,不再以催淚為目的,而是通過訴說一種極緻的人生困境,去譜寫人性中最為堅韌和輝煌的部分。

它們都是關于生命的贊歌,是痛并快樂着的寫實主義。

...
韓延的生命三部曲迎來終章《我們一起搖太陽》,影片延續了前作對于生命主題的探讨,講述了兩個身患重症的年輕人相遇相知的故事。02

進入三部曲内部,我們又能看到韓延在創作上的蛻變。具體而言,體現在三個層面。

一是類型變化。從《滾蛋吧!腫瘤君》風趣俏皮的小妞電影,到《送你一朵小紅花》又虐又甜的青春愛情片,再到《我們一起搖太陽》的現實筆法,一步步去類型化,回歸到更為樸素的寫實風格。

二是在寫實力度上的不斷增強。比起《腫瘤君》的漫畫感,《小紅花》的高糖戀愛戲,《搖太陽》雖然也笑中帶淚,有暖有甜,但導演顯然在有意控制配比,不讓暖和甜脫離現實的重量。

這一變化從開場戲就可見一斑。《腫瘤君》以一段诙諧的顱内劇場開始,到《小紅花》,已演變成一場開顱手術,再到《搖太陽》的開篇,直觀呈現了患者的種種病痛。愈發純粹的現實氣息,撲面而來。

第三處蛻變,表現在主題上。

縱然三部曲都關于生命,但态度卻截然不同。具體說,《腫瘤君》講的是面對生死的樂觀,盡管動人,卻略顯輕易;《小紅花》講的是向死而生的勇氣,呈現為男主角被女主角的熱誠所感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樂趣。

...
《搖太陽》在創作上全方位向寫實風格靠攏,是三部曲中生活質感最濃的一部。

而《搖太陽》則超越了樂觀和勇氣這些一提到生死就很難繞過去的大詞兒。它實際探讨的是,死亡終會到來,或早或晚,那麼,難道它有提前到來的可能,我們就不認真生活了嗎?

所以影片實際是從一個更本質也更深入的角度,重新思考了生死。

如果說《腫瘤君》或《小紅花》中的死亡,還僅僅是世俗意義上的肉身隕滅,那麼《搖太陽》中的死亡,則具備了某種形而上的哲學意味。

它最終呈現的是死神凝視下的逍遙之舞,也是活在當下的生命信條。

03

影片中的兩位年輕人,身上都埋着“定時炸彈”。

淩敏(李庚希飾演)患有尿毒症,随時可能被并發症奪去生命;呂途(彭昱暢飾演)已經做了兩次腦部手術,但腦瘤複發的風險依然存在。

這兩個人看上去一個高冷,一個開朗,一個性格堅毅,一個沒心沒肺,但實際上,堅強也好,樂觀也罷,不過是他們用來“搪塞”死亡的方式,隻不過前者是以死磕來壓抑恐懼,後者是以滿不在乎來掩飾自暴自棄。而真實情況是,他們隻是一個快要撐不下去的女孩和一個已經不想再撐下去的男孩。

...
片中的兩位主角,性格迥異,對待生死也有不同的态度,但他們同樣經曆着痛苦的人生,對于愛情也并無期待,可是緣分卻意外降臨了。

可是,命運卻安排他們相遇了。冥冥之中,他們從最初的抗拒、鬥嘴、你追我逃,漸漸放下戒備,接納了彼此的脆弱和真摯。他們最終在對方身上,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支點。

這之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這是被一場假愛情成就的真情侶。

起初,淩敏是因為病情一時沖動,才發起了征婚,而呂途是為了死後有人照顧媽媽,才急于和淩敏成婚。他們原本都是抱着并不單純的目的,投入這段合約愛情。

可在相處過程中,他們漸漸被彼此吸引,也漸漸付出真情,于是他們從甲方乙方,發展成了知心愛人。而呂途最終也戰勝心魔,勇敢地躺上手術台,一對戀人,自此修成正果。

不難發現,這其中最耐人尋味的一點,是這段愛情成立的前提,是二人紛紛違背了各自的初衷。那是呂途不再“尋死”,頑強地活了下去;也因為此,淩敏的“腎計劃”也随之失敗。

可在這種雙重違背下,也蘊含着新的建立。那就是兩個我,最終成了我們;是兩個各懷心思的可憐人,重新找到了一緻的目标:一起幸福地活下去。

影片結尾是區别于《腫瘤君》和《小紅花》的地方,它的結局,在生死之間繼續保持了開放性,是一種有保留的團圓,一種打開的封閉,同時,也是一種審慎的喜悅。

...
《我們一起搖太陽》的出現,無疑豐富了春節檔的構成。未來也期待有更多現實題材電影,可以進入大檔期,為觀衆提供更多樣的選擇。

而韓延的生命三部曲,一路以來,恰恰實現了檔期的跨越。從《腫瘤君》的暑期檔,到《小紅花》的元旦賀歲檔,再到這次《搖太陽》,終于跻身春節檔。而這種進擊,與其說是冒險,不如說是回歸。

其實從近年來的趨勢看,也能明顯感到,觀衆對于現實、對于真實,已有了遠高于從前的期待。

遙想當年,《唐山大地震》《1942》等痛陳現實的作品上映時,觀衆的普遍反應還是,都什麼年代了,誰還要去電影院觀看苦難?

可如今,随着我們經曆了一些真實的苦難,顯然對于其被呈現的必要性,已有了更深的認識。于是《你好,李煥英》《人生大事》的傷感情緒,以及《小紅花》給所有努力活着的人的一聲鼓勵,都能被觀衆更強烈地捕捉與感受到。

與此同時,從《李煥英》到《搖太陽》,實際也進一步實現了春節檔現實題材作品的去奇觀化和去類型化,而是更加樸素地直面現實,并自深切的痛苦中,看到真切的希望。

這是《搖太陽》給春節檔帶來的變化,也是電影寫實特質的一次回歸。

(文/金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