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枨不戒

在上一代女性中,最常出現的一個失敗婚姻模闆就是——女孩子為了逃離原生家庭,把愛情和婚姻當作自己的救贖,盲目之中匆匆選擇了一個并不合适的對象,帶來長達幾十年的怨怼和不幸。

一個人不應該把另一個人當作救命稻草,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有義務承擔你的命運。人的命運,隻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新一代的年輕女性很清醒,早早就不再相信白馬王子與灰姑娘的童話,她們刻苦學習,她們努力工作,靠着自己的一雙手,不依賴任何人,也獲得了不輸給任何人的力量,在職場和生活中遊刃有餘。

這是一種進步,但這并不代表,她們不想逃離。

《故鄉,别來無恙》中,主角是四位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女性,劇中用了大量細節将新時代女性的生活困境展現得淋漓盡緻,通過她們的遭遇,每個觀衆多少都能從她們身上看到點自己的影子。

張沛從小聰明獨立,做事果斷,來到北京後,從推銷保單的小銷售做起,成為保險公司的骨幹,還成功在北京買下房,看似任何事情都難不倒她,可是當領導讓她去成都擔任分公司的負責人,她的第一反應卻是退縮。她嘴裡的躺平,不過是一句托詞,真想躺平,她幹嘛那麼急迫地背上幾十年房貸?

跟随鏡頭,你會發現,她有一個極其溺愛她的母親。在北京時,不管她要不要,母親楊秀清都會樂此不疲地給她寄各種食物,結果這些食物在冰箱全部壞掉;她買了房,母親的第一反應是賣掉市中心的房子,去郊區換套房子,得來的差價用來給張沛還房貸;張沛回到成都後,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母親将她的資料挂在相親角;她在家裡上廁所的時候,母親會直接進洗手間來洗手,毫無私密空間……

...

張沛的母親,是萬千中國母親的一個縮影。她們節衣縮食,一門心思為孩子好,不管孩子需不需要,不管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她們就是要固執地這樣做。本質上,這種愛是一種精神上的共生,因為她們不肯面對孩子已經長大的現實,不願放手(用小時候的無私密性的生存空間,代替長大後應有的獨立空間與個性成長)。從這一層面來看,母親未經張沛同意就張貼閨女相親信息與父親在張沛青年時期稱其戀愛行為為“丢人”的事一樣,都沒能尊重個體的情感訴求。看似是很偉大的母愛父愛,其實是沉重的負擔,當她們的所有喜怒哀樂都圍繞在孩子身上時,這種付出就成了一種無形的枷鎖,将孩子牢牢捆住無法喘息。

董家希出生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是老師,嚴格,不苟言笑,高标準,這就是她的成長環境。少年的張沛在董家補習功課時,任何影響學習的東西,頭花,玩具,閑書……都會遭到丁老師無情的沒收。如果說張沛母親的缺點是溺愛共生,那麼董佳希母親的問題就在于控制。張沛母親的重點放在打點女兒的衣食住行,丁老師的重心卻在于掌控女兒的職業規劃,為了讓女兒的未來衣食無憂,她甚至“逼迫”女兒學習财會專業,而懷揣藝術家夢想的董家希卻先斬後奏,借着考研的機會偷偷把專業換成了戲劇文學。

...

張沛和董家希走上北漂的道路,不能說與原生家庭毫無關系。誰也不希望一把年紀了,父母連一點隐私空間都不給自己留;誰也不希望自己隻活一次的人生,成為滿足父母心願的業績指标。在自由與舒服之間,她們勇敢地選擇前者,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如果說張沛和董家希走的是切割和獨立的道路,那麼吳芸和苟丹丹走的就是一條回歸的道路。愛是非常複雜的,它并不是單一的,有熱忱,有失望,有犧牲,也有成全。包含了索取的付出依然是付出,夾雜着抱怨的親情依然是最珍貴的親情。

作為東北女孩的吳芸,有一對不吝啬誇獎她的父母,有一個把姐姐視為領頭羊的弟弟,還有一群熱情的親戚。她是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裡長大的,這個原生環境是她的舒适區,是她的殼,她沒有任何抱怨,更沒想過逃離。吳芸來到成都,隻是因為事業發展,而她的這個選擇,無疑是原生家庭和她自己都認定的最優解,根本不存在矛盾。與其說她是在脫離家庭邁進社會,不如說她是帶着全家人的希冀探索自己的人生,她的人雖然離開了東北,但她的心和家庭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不缺愛的孩子,做事沒有任何顧慮,看到小狗被困在車内,吳芸二話不說拿起滅火器就準備砸窗;看到有人疑似在偷電瓶車,她操起架梯就敢對人高馬大的男人動手;看到大爺大媽們不停勸阻,她既沒有動氣,也沒有委屈,而是通過麻将比賽的方式說服了對方。她身上的這種舒展自信,也吸引了志願者劉醫生,兩人在一次次邂逅中,水到渠成地萌發出不一樣的情愫。

苟丹丹這個人物是最複雜的。在其他三人在傳統的職業賽道上奮鬥的時候,她緊跟潮流,靠着網紅變現實現彎道超車,過上了小紅書裡的精緻生活。她住的是漂亮的大房子,穿衣打扮宛如明星,想走就走,時間自由。在其他三人還和原生家庭無法分割時,她已經成了父母的驕傲,有能力反哺家庭。

通過苟丹丹回家的那一段戲,我們能看出,在家庭裡,苟丹丹才是那個拿捏話語權的人。她回來了,父母驚喜歡迎,她馬上要走,父母雖惋惜卻沒有抱怨,而她帶給親戚的那些禮品,是間接贈與父母的臉面。苟丹丹靠網紅名氣和經濟實力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卻也活得孤單無助。

劇情已經進入到第十集,其他三個家庭都有對女兒噓寒問暖的時候,唯獨苟丹丹的父母不曾有過表示,你可以說這是對她的信任,也可以說是一種習慣、熟絡後的冷漠。也許女兒一次次的成功,給父母的顔面增光的同時,也讓他們把疏忽當作習慣,把家庭角色完全反轉。當苟丹丹求婚發現丈夫出軌,自己意外懷孕的時候,她對父母連旁敲側擊的電話都沒有打一個,而是選擇獨自承受,得知丁老師生病之後,她才對着外人流露出一絲脆弱真情,問丁老師後不後悔當單親媽媽。

...

她沒有享受過無所求的愛,沒有享受過不計一切的保護,所以當她得知自己懷孕後,選擇當單親媽媽留下孩子。很多人看到這裡會生氣,你丈夫都出軌了,小三跟到成都來耀武揚威,你竟然還想留下渣男的孩子?你也太不争氣了!可是對于苟丹丹來說,這個孩子,也許是她彌補自己的一個機會。她想要生下孩子,是因為她想當一個媽媽,當一個真正的母親,不僅是肚子裡孩子的母親,也是她自己的母親。她将隐秘的自我投射到孩子身上,想通過養育孩子,再将成長道路走一遍,治愈那個陷在童年遺憾裡的自己。她做出這個決定,不是為渣男,不是為過往的愛情,而是為她自己。

原生家庭是我們每個人心靈上最深刻的烙印,它能影響我們的三觀和性格,影響我們的選擇和發展,我們懷念它的溫暖,卻又抱怨它的束縛。離開家庭時,我們懷念故鄉的雲和月,懷念母親親手做的菜肴,懷念學生時代的快樂瞬間,但是當過年回家時,父母唉聲歎氣的催婚,親戚們旁敲側擊地詢問工資,聚會時那些無處不在的攀比,很快就會讓我們下頭,甯願回到鋼筋水泥的辦公樓去躲避這些現實的困境。我們愛故鄉,我們也怕故鄉,我們離不開鄉愁的牽絆,我們又受不了以愛之名的捆綁,于是在故鄉和他鄉之間不停搖擺。

但不管怎樣,故鄉永遠是我們心靈深處的寶礦,在複盤人生時,它讓我們更加認清自己,在遇到困難時,它能夠帶給我們無窮的力量。年輕時,我們渴望證明自己,希望能夠超越父輩,為了實現野心,我們會一次次離開家鄉,一次次向着未知世界出發,在冒險中收獲傷痕或成長。但是突然有一天,我們在征途中蓦然回首,會發現自己渴望的東西其實一直停留在原地,那就是愛。那些遺留在故鄉的愛,才是我們一直追随的目标。

網絡上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叫“三十歲以前你能怪原生家庭,但三十歲以後你就不能再怪原生家庭了”。因為真正的成長不是叛逆的出走,而是自我的圓滿,真正的成熟不是指責他人,而是學會和解,隻有當你和原生家庭真正和解時,你才能擁有愛,也才有能力去愛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有自己的缺陷。劇中的張沛對着老同學的追求不解風情,固執己見,趕在回成都前在北京買房;苟丹丹心軟嘴硬,對着渣男丈夫手下留情,卻在丈夫死後被婆家吃幹抹淨;董家希猶豫不決,妄想将照顧生病母親與戲劇事業兩者兼顧;吳芸“胸無大志”,卻在街道辦雞毛蒜皮的生活中自得其樂,于平凡中找尋着不平凡的意義。可是我相信在童年的故鄉中,她們通過對原生家庭的探索,終将會發現真實的自我,那個處于記憶深處的故鄉從未消失,而是溫柔地托着她們。在那裡,她們将迸發出新的璀璨光輝,走出獨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