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沙丘》是以《銀翼殺手2049》方式來拍攝的《星球大戰》。它美學上考究、配樂上恢弘,這确乎有2049的影子。可劇情上,倘若去了解《沙丘》原著的設定就會明白這不是一部浪漫的太空歌劇。

觀衆們應當明白一點:往往科幻影片中所透露出的宗教神學意味隻是表象裡烏托邦世界的煙霧彈。實際上,與軟科幻的“唯心”恰恰相反,《沙丘》影片的内核是反烏托邦反英雄主義的存在主義。

當看到冷兵器的作戰環境時,多少都會産生“科幻質疑”。從藝術上,這是與沙漠古典風格的相得益彰。但更深刻的是,《沙丘》是在反人工智能的曆史框架下開展的。它表現的是人類對于機器人的空前擔憂與抵觸。而它凸顯的則是,萬年後的人類文明從科技爆炸後人機大戰的慘痛教訓中複蘇,又一次開始了科技革命前的“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然而這一次人類在萬年的演進中,在科技帶來的滄海桑田的“輪回”式變遷後,企圖成為那個超越自我的“超人”。這是保羅的使命,也是每一個《沙丘》時代的人所追求的目标,那就是:無比強調“人”的價值與存在。

當厄崔迪斯公爵赤身裸體在臨終前竭盡全力喊出那聲:“Here I am, Here I remain”時,《沙丘》便不再是對神學色彩的一味複刻,而是對于人類文明和自由意志的終極緻敬。

“我既來此,必将永世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