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一開始對《浪浪山小妖怪》這部電影毫無興趣,隻是在這幾天某乎熱榜上,經常挂着相關提問且回答者不少。
看多了,自己多少也來了點興趣,今天下班直接買了張電影票,即使深圳下着大雨,也沒阻止我跑去電影院這部電影。
但看完之後的結果是,一是感覺累,二是感覺對這部電影非常厭惡。
而産生這種情感的原因很簡單,這部電影太現實了,現實得我即使知道自己看電影,也沒有獲得半點放松。
比如小豬妖幫着朋友蛤蟆精刷銅鍋,毛巾不夠強力,鍋裡的油污死活刷不下來。
于是小豬妖用自己背上的鬃毛刷鍋,背上的刷秃了繼續用頭上的鬃毛刷,直到把全身的鬃毛全部刷秃了,隻為把一口鍋刷幹淨。
成人或許能從中看到人的異化,把自己當成工具。
可這是一部動畫片,小孩子能看到這麼深嗎?他看到的隻有無條件的服從。
而劇情到這還麼算完,最後小豬妖玩命的把鍋刷幹淨了,但等來的不是一句誇獎,而是上級扣上“我爺爺的字呢?太爺爺的字呢?”的一口黑鍋,然後被追殺。
至于那些拿着抹布,沒法把鍋刷幹淨的小妖怪,要麼挨了鞭子,要麼被撥了鱗片....... 這又想表達什麼?
按照上面要求幹好,要命;幹的不好,要半條命?
而就是這種不合理,且随時丢掉半條命的工作環境,竟然是妖妖追捧的‘好工作’,小豬妖甚至為此連續三年去考,小青蛙即使被追殺也一直舍不得這浪浪山大王洞的工牌。
類似現實得内容還有很多,比如小豬妖媽媽見到小豬妖毛都秃了,覺得這是大王洞打工合理的,還要跑出自家洞口炫耀兒子厲害,她有在乎過她兒子真正想要什麼嗎?
還有電影的片尾,四個小妖拼盡全力打敗黃毛怪,結果佛祖反而給黃毛怪兩個法寶,增強其功力更好的完成任務,至于作惡之事則一筆帶過.......
這部電影如果是都市成人背景,我覺得是合理的,因為受衆大概率不是孩子。
但作為一部動畫電影,很多家長會帶着孩子來觀看,今天我這場隻有五六個人觀看的場次,就有一個孩子。 一個三觀尚未成型的孩子,如此早接觸如此現實的内容,真的合适嗎?
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看星遊記,就是純粹的熱血,純粹的積極向上,打破一切不可能。
雖然現在看來,我也知道不會有那麼多奇迹,生活也有很多無奈,但小孩子需要奇迹而非現實。
不知從何時起,把現實帶入動畫,成了好評的關鍵,被認為是一種深刻。
可動畫,真的需要深刻嗎?
對于成人,一部電影不應該隻展現問題,純展現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把一種不合理的現象搬到大熒幕宣傳,以博求大衆認可其合理性。
這不對,如果這個問題都合理了,那這就不是一種問題,而是一種現象和共識。
這是不對的,我希望看到的電影情節是,蛤蟆精認為抹布有問題,找上級提出需要更合适的工具;公雞畫師甩筆不畫了,拒絕不合理的客戶.......
這很難嗎?這不難,而且是合理的。
那為什麼不這麼做呢?因為大衆認為這不合理,且不現實。
為什麼會認為不現實且不合理呢?因為影視作品裡面就這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