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改編自《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意大利電視劇以人物關系和情感為主線,同時也側面映射出了很多意大利曆史環境,例如共産黨與新法西斯的鬥争、罷工運動、學生起義、婦女運動,這些都增添了作品的厚重感。在此,我想聊一下作品當時的曆史背景。
一、蒸蒸日上的戰後重建
主角埃萊娜·格雷科出生于1944年,與作者相同。那時正值二戰尾聲,意大利國王、政客和一些法西斯頭目選擇果斷脫離軸心國集團,推翻墨索裡尼政權,赢得了和英美結盟的待遇,墨索裡尼和情婦也被暴屍在米蘭廣場。因此,戰後對法西斯國家清算時,意大利免除了戰争賠款,還接受了美國馬歇爾計劃下慷慨的大筆貸款,同時,意大利北方在納粹德國幫助下的工業設施得到了保全。一點也不像個戰敗國。
轟轟烈烈的意大利政黨鬥争自此開始。最初占據優勢的是左派政黨——共産黨、社會黨和行動黨。因為他們在二戰後期領導了反納粹德軍的遊擊戰,解放了許多大城市。其中,共産黨組織嚴密,執政能力強,素有清廉名聲,在基層中有很大勢力,佛羅倫薩、米蘭、都靈、熱那亞等地方政權都在其領導下。本劇中出生舊城區的泥瓦匠帕斯卡萊就是一位共産黨鬥士,但由于那不勒斯屬于落後地區,天主教的精神影響大,他在當地就不怎麼受待見。此外還有莉迪亞、彼得羅·艾塔羅的姐姐、達裡奧、弗朗科等人。
1945年,意大利行動黨首帕裡成為首任意大利總理,這個黨派是二戰期間人民遊擊隊的主要領導者。但這位左派黨首犯了一個錯誤:用高标準嚴格清算法西斯主義,全國人民幾乎曾經隻要幫法西斯做過壞事,都将受到追究。但是在墨索裡尼統治的近二十年裡,沒幾個意大利人屁股是幹淨的。這道命令讓意大利人心驚膽戰,加上冷戰開始後美國的壓力,左派黯然下台。
左派政府下台後,保守的天主教民主黨開始領導意大利,阿爾契德·加斯佩裡(1945-1953)擔任總理。在1946年大選中,天民黨得票占31%,共産黨是25%,社會黨是28%,可以說天民黨屬于靠團結中小黨派上台才取得了微弱優勢。加斯佩裡任内,意大利頂住美國壓力,把石油、天然氣開發權囊括手中,成立諸多國有企業,還在1960年促成了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誕生。此外,他們還由國家出錢收購了200萬畝荒地,分配給農民耕種,緩解土地集中的矛盾。在國家計劃經濟和自由市場結合的政策下,意大利政府在修橋修路等基礎建設上也成果顯著。
另一方面,天民黨毫不猶豫地對外國進口商品征收高達24%的關稅,保護意大利脆弱的國内企業。電視劇中,卡拉奇肉食店、索拉拉集團、塞魯羅鞋店之所以能從貧困的縣城擴大到市中心,也得益于政策使競争空間免受外國企業搶占。
二、激進的教育改革、躁動的大學青年
教育資源的貧瘠,幾乎是本劇中萊農外所有那不勒斯女性的悲哀源頭。上世紀50年代,歐洲多數孩子上完小學就不讀書了,通常在12歲至14歲之間。中等教育學費昂貴,仍然是中産階級和上層階級專享的特權。在戰後的意大利,完成了中等教育的人不到全部人口的5%。電視劇故事背景在落後的那不勒斯老城區,在很多沒有遠見的父母生計壓迫下,孩子們一般會在春天、夏天或初秋時節辍學,成為年幼的底層勞動力。恩佐、莉娜、裡諾、艾達等老城區孩子就是鮮明的例子,而萊農無疑是很幸運的孩子。
這個情況在上世紀60年代末發生了轉變。意大利政府于1968年召開教育會議,發布了《後期高等教育的新結構》等法案,激烈的教育改革自此開始。在這種背景下,一方面存在着以古典教育為目的培養尖子生的傳統高中(普通古典高中、理科古典高中),另一方面也有各種各樣的職業培訓機構。劇中角色萊農、尼諾、阿方索、莉迪亞等人就畢業于普通古典高中。
意大利後期中等教育總體處于分工過細的狀态,教育局提出了每年逐漸減少共同科目和精選如下四個領域、十四個行業的選修課程。
這些教育變革進一步摧毀了意大利階級界限,一直将意大利人劃為兩類的文化分界線從此消失:一類是人口中的絕大多數,他們在學會讀寫、算術、粗識民族曆史後便離開了學校;另一類人則是少數特權階層,十七八歲才離開學校,他們将獲得價值不菲的中學畢業文憑,爾後繼續深造或開始工作。這些昔日将農村和城市貧民的孩子們拒之門外的“貴族”課目,現在卻向所有的青年群體開放。随着越來越多的孩子完成中等教育,這些年輕人的世界和他們的父母所知的世界出現了斷層。
但是,民智的開啟也帶來了危機。意大利經濟在十多年高速發展後,1962年進入衰退期。由于教育普及,勞動力成本上升,意大利出口優勢下降,股票價格暴跌,意大利的住房、學校、交通、醫療等部門陷入癱瘓。
1965年,意大利教育部廢除了所有大學入學考試的專業招生人數限額。曾經是一項特權的高等教育現在成為了一種普遍享有的權利。其結果是災難性的,在1968年,意大利的巴裡大學的容量約5000人,卻面臨着消化3萬多名學生的壓力。同年,那不勒斯大學有5萬名學生,而羅馬大學有6萬名。大學的瘋狂擴招、寬進寬出,使企業不再信任大學畢業生,大學生就業成了難題。這時,恰逢席卷歐洲的左翼思潮“五月風暴”“60年代反主流”來臨,大學生發動了“大學占領運動”,紛紛開始罷課、演講、加入各種紅色團體。
還記得那個拿槍指着彼得羅教授的大學生嗎?他之所以有勇氣如此,和當時環境分不開。他不認真準備考試,很可能是因為當時意大利大學普遍放低畢業标準,讓他有了僥幸心理。恰好,彼得羅卻不像其他教授一樣懂得放水,堅持嚴格的審核标準,這才激怒了他。
三、憤怒的工人
1967年11月,熱那亞造船工人舉行罷工,總工會和政府都屋裡管控。自此,意大利的工人罷工、學生遊行此起彼伏,到1969年演變為席卷全國的狂潮。意大利人民的怒吼很實在:少幹活,多發錢!
在全國人雷鳴般的吼聲下,天民黨政府通過了很多條款,工資不斷增加,每個工人每年還會接受150小時的帶薪培訓。企業節解雇一個員工後,還必須發給相當于80%全額工資的保障金,直到他找到新工作為止。這些條款幾乎使意大利工人成為全世界最幸福的工人,那些被解雇的員工懶散地來到企業報道,悠閑地打牌聊天,然後領取80%的工資回家。
然而,國家在經濟衰退時推行高福利,雖然取悅了工人,卻拖垮了國家經濟體系。上世紀70年代,國有企業虧損嚴重。企業招了工人不敢解雇,于是他們幹脆不招新員工,這使得剛剛出校門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導緻犯罪率直線上升。
四、動蕩的恐怖組織
上世紀50年代冷戰爆發後,中産階級政權非常恐懼社會主義勢力,于是天民黨也選擇了右翼的幾個政黨結盟,史稱“中右聯盟”,其中就包括新法西斯主義分子。在罷工運動的高潮後,意大利企業家和大資産階級由于經營連連虧損,像當年求助墨索裡尼一樣,又一次求助法西斯主義。一些極右派的無政府和法西斯分子大搞恐怖襲擊。2969年,他們在米蘭廣場放炸彈,有16人死亡。1974年他們策劃列車出軌,死亡12人。1980年,他們在博洛尼亞火車放置炸彈,死亡84人。在電視劇中,右派法西斯分子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萊農的初戀情人吉諾,他們天天發傳單、與左派激進分子成天街頭械鬥,在當時意大利簡直是家常便飯。相對于法西斯主義,左派激進分子的主要襲擊對象是警察和天民黨政客。
左派極端分子中,最著名的恐怖分子當屬“紅色旅”。1978年,這個組織在羅馬街頭發動襲擊,綁架了前天民黨總理阿爾多·莫羅,還打死了他五個保镖。兩個月後,因為政府拒絕紅色旅的條件,莫羅被亂槍打死後丢棄街頭。
莫羅雖然是天民黨總理,但他是天民黨中的左派,主張與共産黨、社會黨合作,誰知卻遭到了極左恐怖分子的殺害。許多政客呼籲紅色旅釋放莫羅,羅馬教皇甚至表示願意以身替代。
尼諾高中的朋友布魯諾,也是後來莉拉的屠宰廠主的布魯諾,很顯然代表了當時意大利中産企業家的身份,後來被左派恐怖分子槍殺。而他也和莫羅一樣,死于車中,姿态相似,不知是一種巧合,還是導演有意的安排。
整個20世紀六七十年代,意大利就這樣在轟轟烈烈的反複動蕩中度過了,意大利人有的在憤怒,有的在害怕,但更多的是像萊農這樣,不知道下一步去向何方。
參考書目:
〔1〕《劍橋意大利史》,(英)克裡斯托芬·達根,新星出版社,2017年。
〔2〕《戰後歐洲史》,(美)托尼·朱特,中信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