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哇,我是恩小希。

好久沒寫影評了。

自從暑期檔的佳片頻出後,就連國慶檔都是後繼乏力,青黃不接。

現在終于又出了幾部有熱度的國産片。

《我本是高山》,本來是根據麗江華坪女高校長張佳梅的真實事迹改編,點映時卻引起了巨大争議。

惹得編劇親自下場和觀衆罵戰,讓輿論更加甚嚣塵上。

豆瓣、貓眼到現在都沒敢顯示評分,票房也才堪堪七千萬,都沒過億。

連六公主親自下場挽尊,都沒能扭轉勢頭。

說實話,我也是受了影響,覺得應該又是一部煽情又政治正确氣質老土的特供片。

奈何做自媒體的為了選題,隻好勉為其難去看一看(因為換了城市,之前的影院卡用不了,還得花高價買票。)

沒想到,看了超出預期。

而且本來以為這個片子上座率不高,但是我看這場人還挺多。

電影本身還是可圈可點的,一開始确實有過于煽情的地方,但漸漸漸入佳境,整個影片拍得十分感人。

雖然明知道有些劇情的套路和走向,但有好幾處我都落淚了,周圍也不時傳來綴泣聲。

小演員們都選的很好,一看就都是當地的,那種倔強質樸的勁兒一下子就把你帶入到情境裡面。

網上争議的點,比如酗酒的父親改成酗酒的母親,農村到底有沒有酗酒母親的問題。

影片裡也提到了母親是因為被男人抛棄,才會染上酗酒的毛病。

張校長帶她回學校給了她一份新工作,也顯示了女性的互幫互助和新生,對主題是有推動意義的。

對于少數民族山區的女孩子辍學、被家暴的苦難,家裡賣女兒換彩禮給兒子娶媳婦等等問題,也毫不避諱地進行了展現。

山英山月姐妹的命運的對比,還有她們奶奶的鏡頭,表現出來封建舊社會和新思想對于女性的壓迫,和解放。

但大山裡的女孩子逃課去網吧,受不了苦的嬌氣女老師跟張老師吵架讓對象二選一等等,不知道是不是為了突出女性間的對比作用,太多了反而适得其反。

有的點,比如總是插入張老師去世愛人的慢鏡頭,暗示她好像是因為愛情,内心空虛想找到情感填補,才去幫助女學生。

确實有點這個問題。

對于這樣一個偉大女性,小情小愛一定不是她心中最重要的部分,最終能夠支撐她去做這樣一份事業的,一定是内心的思想,人格魅力和信仰。

張老師本人也說過,一直支撐她去這樣做的是對黨和國家的堅定信仰。

對于這一點,雖然有教師們對黨宣誓的鏡頭,但可以說影片的确沒有表現充分。

感覺制片方和編劇并沒有調研充分雲南大山和女高的教育生态,隻是當成了一個商業片項目,沒有徹底的理解和感動,就開始為了編劇而編劇。

可能在學校裡受的戲劇教育都是西方化的,要符合所謂“創作邏輯”,卻忽視了紮根于國内社會現實的東西。

更關注的是”人性“和“自我”,而不是更貼近中國土地現實的“信仰”和“奉獻”。

另外也不知道是不是跟審查機制有關,感覺電影回避了更深沉的矛盾,更着重于制造一些可有可無的青春疼痛。

商業電影畢竟不是紀錄片,有些藝術化的虛構和處理也是正常的。理解戲劇必須要強行制造一些沖突和矛盾,但這個題材明明可以拍得很好,卻非得加入一些不太合理的東西進去,就讓人有些不舒服。

你可以說影片拍攝的是一個偉大鄉村女校長,但是拍得到底是不是張佳梅老師本人,這就見仁見智了。

至少從片尾放出張老師本人年輕時的影像,感覺還是很有東北人幹脆爽利那股勁兒的,老年即使病痛纏身也有一股柔和跟精氣神兒,跟影片裡表現的苦情、偏執很不一樣。

而且看過張佳梅校長的紀錄片,就會發現全片大部分人物和情節都跟現實不符。

隻要了解張佳梅校長一點,就知道直接照本宣科的拍也比現在這樣動人和有力量地多。

這可能也是很多人對本片不滿意的原因吧。

豆瓣上有句吐槽說得好“我國文化事業的核心矛盾是人民群衆永不消逝的真善美追求和日益清醒的認知水平,與創作團隊狹隘落後的創造能力的矛盾。”

由于事先沒有做功課,沒想到裡面還挺多熟面孔客串,堪稱星光熠熠,看來确實是按照一部成功商業片打造的。

海清可以呀,繼上一部《隐入塵煙》後,這是要立志紮根農村,演遍現實主義題材了。劍指未來的影後啊!

《宇宙探索編輯部》的老唐,這裡扮演一個教育局領導,還是那副慫慫的模樣,哈哈。

還有陳永勝,老謀子《狙擊手》和王寶強《八角籠中》的男主,這次又演了個小配角,完美融入,演技真的千人千面,每次都是角色為先,看不出來任何本人的影子,還從不炒作。

這小子可以呀,看好他未來的影帝!

還有新晉影後劉雅瑟,國慶剛上過前任4,看來也要迎來事業高峰了。

“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變三代人的命運!”

“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巅藐視卑微的懦夫。“

總的來說,本片還是瑕不掩瑜,沒有網傳的那麼不堪。真的值得帶着孩子、尤其是中小學生去樹立一下三觀,陶冶一下情操。

我們活在破碎且疾苦的世界裡,也充滿盛開和含苞待放的鮮花。

隻有被看見,才有機會改變。

  你對最近這部電影的争議有什麼感想,    可以轉發或在點在看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