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愈發迷戀慢綜藝。之前一些蠻火的綜藝幾乎是我的吃飯必備,我每次和别人安利都會說“這綜藝不錯,适合下飯。”
結果到了《文學的日常》,卻行不通了。
簡單的說,就是我發現,怎麼每一句話自己都想按下暫停鍵截圖記錄?或者是看着看着就忘記了自己在吃飯。
或許就是文學的力量吧。
閑來看了劉亮程和雙雪濤兩期。西北是我心之所向之地,東北是故鄉,北京是我求學或許也是未來生活的城市。好巧,這兩集都涵蓋了。
遙遠的新疆村莊、扛鐵鍬的作家、草地、牛羊、公路、蒲公英……平靜中自由觸及心靈的力量。
歌手洪啟來尋作家劉亮程。洪啟說自己很久沒有發新專輯了,已經快被行業遺忘了,不過自己的歌“寫的特好,比原來好”,劉亮程回答他:“ 越好,讀者越少。”歌聲中,他讀起作品《虛土》。
編劇史航來尋作家雙雪濤。冬日的北京,倆人在什刹海玩狗拉雪橇,然後聊起兒時的閱讀經曆。“小說需要一些世俗的東西”“生活有很多很多的質地”
一切都那麼自然,但一切都剛剛好。這便是這部紀錄片的節奏。緩慢的,流淌着,像春日裡的暖風吹過你的心,特别舒服。
“他們就在人間朗讀,就在人間漫遊,隻要走出門走出書房,他們必然有邂逅。”
《文學的日常》雖然以文學為題,但側重點卻在日常。觀看時并不會為或許是艱深的題材困擾,反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在自然的一草一木、友人的一言一語之中。
我讀書的時候總是會想,當作家不寫作的時候,他們在做什麼呢?幻想中他們都是一張方木桌,每天定時執筆寫字,抑或是背着輕薄的電腦在咖啡館的輕音樂中度過整個下午。
看了這兩集節目,突然意識到,優秀的作家往往也是大生活家。他們浪漫而細膩觀察生活,也在認真過好自己的人生。熱氣騰騰的生活不僅僅是他們的素材,也是他們的養料。
他們也不約而同的談及故鄉。
劉亮程說:“一個作家或者一個人,他最終活成了他的家鄉。他活成了他家鄉的氣候,活成了一場風,活成了白天和黑夜。當他遠離家鄉的時候,或者他的家鄉失去的時候,他成為了自己的家鄉。”
史航也點出雙雪濤的科幻寫作其實也是拐着彎兒寫故鄉,“故鄉是胎記不是紋身。”
我在第一集不到一半的地方就按下暫停鍵,去借了《一個人的村莊》回來讀。無論是閱讀還是紀錄片,都讓我兒時的一些經曆漸漸清晰浮現在腦海,原來記憶不會随時間消磨,離家越遠越久,它們可能愈發清晰。
“我們的天堂在厚土中。”
導演王志文在采訪中說:“文學意味着一種做夢的能力,意味着哪怕是貼在地上,文學也能把你從塵土裡拎高一點,有一點點飛翔的能力。”
很幸運在這段時間遇到這個節目,就像是找到了一方可以短暫休憩的天地。找機會吧,補全另外兩集和第一季,也會持續關注接下來的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