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看,百年電影,人窮盡一生也看不完,虛拟現實層出不窮,談起聽,流行倦了搖民謠,民謠膩了品古典,談起吃,大小饕客如數家珍,八大菜系樣樣都有。人的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已得到極大開發,觸覺對應四肢,脫離了五官的範疇,唯有嗅覺,總是給其他五感做陪襯,提到它的文人墨客寥寥無幾。可能正是因着不常見,與嗅覺相關的香水,價格奇高,另一種傳統聞香方式,焚燒燔爇熏,随着中國風的流行,逐漸尋常起來。點一隻線香,插入香托,待青絲袅袅,煙火氣擴散,餘留淡淡香味,剜出私人記憶,像濃縮芯片,蝕刻最深刻的感情。

紀錄片《惟有香如故》另辟蹊徑,專門講香,說是紀錄片,基于史料,又不限于曆史,填充細節,理順邏輯,豐富成一個個單元故事,品香說人,各個著名人物瞬間活了過來,他們穿越厚重的千年,心裡裝着沉甸甸的愛恨,演繹着命運長河裡一顆棋子的悲哀。

首集《雨霖鈴》,誰人讀書時沒背過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誰人沒讀過柳永作詞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原來《雨霖鈴》詞牌名來源于唐明皇李隆基安史之亂後奔蜀,悼念貴妃所作。那日,樂師賀懷智剛好送來了貴妃平常随身攜帶的瑞龍腦香,之前特意避開,再聞,像是招魂,煙霧缭繞中有沒有魂牽夢萦的那個魂靈顯現。下過雨後,拂去空中懸浮物,“相對濕潤的空氣能幫助鼻腔捕捉結合那些氣味分子”,氣味直達大腦皮層,喚醒埋在心底的痛楚和悔恨。世人都知楊玉環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享受皇帝萬分寵愛,愛吃荔枝,皇帝就派人從遠處運來帶有露水的新鮮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沒想到她随身攜帶的瑞龍腦香,揭示了她智慧的一面。“婆利國(今文萊)的參天大樹肚子裡居然孕育了一種冰一樣的東西,這就是瑞龍腦香,更奇怪的是,這香聞起來居然真的有寒涼之氣。”她随身攜帶此香,是為了時時提醒自己,皇權翻雲覆雨,富貴轉瞬即逝,瑞龍腦的火與冰暗喻世态的炎涼。

紀錄片短短五集,有一集借惡臭螺甲講浩渺人生,是謂《南柯子》。被食客們吃幹抹淨螺肉的螺殼,帶有一絲腥氣,一般直接丢掉,卻被“香聖”黃庭堅撿回,炮制半晌,變為一味香材—甲香。“它把所有香味團結起來,加倍綻放出類似于美拉德反應的效果”,是名副其實的香材催化劑。彼時的黃庭堅,年輕時反對王安石變法,年老後被蔡京奸黨迫害,被刻在“元佑奸黨碑”,被貶廣西宜州,妻兒不在身邊,陪伴在身旁的惟有一位通緝犯,範祖石(字信中)。他來的時候,黃庭堅曉得他的來曆和來意,默然許在身旁,熬制螺甲,熬出“回生香”,助他與亡妻在奈何橋上回望相見。俗人在世上熬煉,受錘和見喜皆會生長出綿延的悔恨與執念,一日不消,一日不解,終生挂念。比起在曆史上一文不值的範祖石,當時偏居陋室的黃庭堅,才是那個最該懷才不遇、終日怨怼的人。中國古代的儒生文人,學問是粗淺的追求,緻仕治國才是終極目标,當車馬的方向與京城背離越來越遠,和犯人被判流徙相當,因為他們内心承受着政治理想破滅的熬煎,而這在有風骨的文人心中,幾乎等同于死。

黃公預感自己身體不濟,即将人走燈滅,念的既不是妻兒兄長,亦不是過往虛名,暢言“信中,吾平生無此快也”,猝然離世。遺言符合他的風格,當自己是那味螺甲,“不随魚,不從蝦,稀裡糊塗爛在沙灘上,結果自成腥臭一派”,謙卑地做着心無執念、快意人生的擺渡人,人人苦于功名之中無出路,仕途不順,愁苦煩悶,他以自己的生命,研磨成粉,“欲求善果,先成齑粉”,指出另一條超脫的明路。人們自我安慰時,借用随遇而安的辭令,卻有幾人能真正做到。他到生命的終了,還用一味香的熬制,點化了兩個人,勸說友人許子溫放過範祖石,激發範祖石心中的善念,修佛成僧。他做到了。身故後,命運還給他一味“回生香”,黃公逝世滿百日,“彗星西來,天象大變,朝廷下令搗毀元佑奸黨碑,大赦天下”。

不僅作為北宋書法家的黃庭堅有自己的堅守,被譽為“神醫”的華佗在三國戰亂時代也有自己的追求。端午節每戶人家門口會挂艾草,熏艾葉,既有辟邪驅蟲之效,還能祈求平安。艾葉表面有一層絨毛,古代燒葉點絨,用作火引,現代運用艾葉提絨技術,制成艾炙、艾柱或艾條。除了上面兩種用法,《青囊行》裡的神醫華佗還有第三種用法,油脂萃取百天,吸收艾葉精華,制成艾草膏,為操勞過度的曹操治頭疼。華佗懂得這麼多,既懂艾草的提取炙烤之術,又懂百種藥草醫百病,卻未能留下一本醫書,因為他唯獨不懂帝王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作為一介平民,自然曉得這個道理,戰争機器運轉起來,投入其中源源不斷的油料,是戰士的性命,染上瘟疫或是被兵器所殺,有什麼區别呢,醫者仁心,他偶爾會忘了這個道理。片中,華佗沒有如《三國演義》所述,死于僭言開顱醫治曹操的頭疼,而是死于堅持先防治,後出軍,赤壁之戰的結局,後人皆知。說真話者的報償,不一定是重賞,反而是賜死,猜中帝王沒能猜中的結局,一樣是僭越。華佗自知難逃一死,他願獻上百日萃取的艾草膏,自身作為冰台引火,以死為谏。華佗死後,曹操下令全軍用艾,減緩瘟疫傳播,不久曹沖重病,他才真正表達誤殺華佗的悔意,“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

紀錄片裡還有自喻為梅,帶似有若無香氣,甯願因告發受徒刑,都要堅決與丈夫離婚的李清照;面見聖上,借香農割取沉香,短視逐利,言變法斂财擾民,急于求成,與王安石在便殿展開辯論的蘇轼。食物有五種滋味,音樂有各種流派,惟有談起香,清香、幽香、馨香不足以達意,選購香水,即使導購形容得天花亂墜,還得自己親自去聞聞,才能分辨喜或不喜,千人千味,可能正是因為,鼻腔捕捉的氣味分子,非得撈起一段珍藏的歲月記憶,遙想起某個人,借香喻人,以香載道,香氣才有了實體,才能化為心中獨留的一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