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眼裡的樸贊郁

樸贊郁基本可以說是潛力最大、最會颠覆類型預期、近幾年取得突破最遠的韓國導演。相比調度非常類型化的奉俊昊、影像質感原始粗粝的金基德、承襲亞洲紀實派手法的李滄東,樸贊郁有着自成一體的影像系統,盡管可以看出他受到希區柯克和帕爾瑪的影響,但總的來說他的風格依然獨樹一幟。這套影像系統最大的優勢在于“沖擊力和表現力”,既營造了後現代的解讀空間,也拉近了所謂可看性與藝術表達的距離。仿佛韓國國民性的“誇張傾向”,在樸贊郁這裡完全體現在了視聽風格上。且近年來,樸贊郁無論在劇本的完成度上,還是對這套影像體系的使用上都比以前有了長足的進步。他正在從一個優秀的類型片匠人轉變為真正的大師級導演。

本文隻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聊得會相對散。

...
2.适合樸贊郁的表達——颠覆與混沌。

我不太喜歡簡單用“純愛戰神”标簽一個導演的核心表達,不過樸贊郁的大部分電影還真可以這樣簡單概括。我們能在共同警備區裡看到跨越國别的愛,能在老男孩裡看到跨越血緣的愛,能在蝙蝠裡看到跨越種族的愛,能在小姐裡看到跨越性别的愛,也能在分手的決心裡看到跨越語言的愛。

更确切的來說,樸贊郁在表達方面的偏好是“反對僵化秩序對人本身的壓抑,崇尚自然的欲望和本能”。這其實不算啥特别新鮮的主題,單看韓國國内也有金基德在嘗試類似的題材。(當然金基德的大部分電影還是在講述欲望-克制欲望的循環,跟樸贊郁這種弘揚欲望的有本質不同)但樸贊郁的過人之處本就不在文本深度,而在恰當文本與視聽手段結合産生的沉厚表達,也在颠覆類型的引人共鳴。

JSA和我要複仇時期的樸贊郁野心比較大,他試圖呈現階級分化、朝鮮半島沖突這兩大韓國内外的主要矛盾。隻可惜樸贊郁視聽手法的強沖擊力注定了他很難在這種形而下、需要明确立場的主題上有什麼建樹,JSA主要角色的死亡被樸贊郁賦予了帕爾瑪式的張力,各種貓頭鷹的凝視、大幅度的運鏡都讓人印象深刻。

但這樣的張力對表達“朝韓本不必相争”的主題并沒有什麼用處,反而在正片一貫平淡的表現形式下讓人出戲。且早期樸贊郁的編劇能力實在稱不上出色:JSA劇本上的最大弱項便是——李英愛這個多餘的角色隻是在賦予電影懸疑氣質而已,某種程度上甚至擠壓了真正重要的朝韓四兄弟的情感空間。

我要複仇裡樸贊郁做了更多嘗試,音畫設計更為豐富,比如那個埋伏襲擊突然被剪輯到卡通打鬥片段的場景。這一系列設計突出了冤冤相報的荒誕感,也壓過了樸試圖用長鏡頭和冷色調講述的貧困地獄。由于有些強行的劇本和奪目的轉場,《我要複仇》在“同态複仇的悲涼”這個主題上的表達,是要遠遠好于樸原本計劃傳遞的“社會階級分化”的。2016年樸再次在英劇《女鼓手》裡嘗試類似的主題,也同樣是前者更為出色。

正因如此我們能看到,樸贊郁獨特的表達方式和創作天賦,更适用于那些充滿解構、形而上意味的劇本。

老男孩對傳統動作英雄形象“庸俗化”、“祛魅化”的呈現就非常值得稱道,樸贊郁用吳大秀這個角色,展示了主流動作電影往往會隐藏的一面——銀幕上光鮮亮麗的英雄背地裡是大男子主義的、充滿獸性的、做事不計後果的。也正因為樸贊郁表現了如此之多吳大秀的愛與恨,他的兇猛與缺陷,反而讓觀衆深深的與吳大秀産生共情。

而無論是後來掙紮于救贖與堕落之間的李金子、困窘于罪孽之行與行善之心之間的神父,還是看似蛇蠍美人實則愛意尤深的宋瑞萊,都延續了樸贊郁“颠覆角色”後引導觀衆“理解角色”的方針。這些角色并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好人”,但他們卻因與“我們”如此相似而更讓我們覺得鮮活、更讓我們同情。

老男孩本應是大男主武打片,金子本應是爽文複仇片,蝙蝠本應是怪物科幻片,分手的決心本應是老黑色電影。但在樸贊郁的處理之下,這些電影卻變得無比暧昧、發人深省、意蘊無窮。

借由對人物和類型的解構,樸贊郁終歸還是回到了最适合他的“反對僵化秩序對人本身的壓抑,崇尚自然的欲望和本能”表達。

...
3.《小姐》之前樸贊郁影像系統的獨特和局限

其實最早的時候,樸贊郁應該有嘗試過今村昌平式冷冽克制的剖析筆調。《我要複仇》和《審判》都深深的體現出樸贊郁對社會議題的熱衷。隻是也許他在某個時間節點發現,自己的影像風格與社會批判并不相配,于是在不久之後的《老男孩》裡,我們很慶幸的看到:他選擇了如今使他不可替代的影像風格——

在這裡鬥膽猜測一波,樸贊郁最早搞大量匹配轉場、音畫分離、華麗布景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輔助表達,而隻是出于“表現力”和“可看性”的考量。畢竟樸贊郁本人的自傳裡提到,他非常在乎電影能被多少普通觀衆認可。(可能也跟他喜歡聽馬勒的習性有關)

但無論他當初是怎麼想的,從老男孩開始走向成熟的影像風格——巴洛克式的華麗布景、極富設計感的蒙太奇、壓縮叙事空間的音畫分離、癫狂的超現實攝影。奇迹般的貼合了本片對傳統動作電影的荒誕解構,還鑄就了一個讓觀衆保持距離、深入思考主題的空間。這種後現代的與觀衆的互動方式,在我看來是樸贊郁影像體系的最大優點。

得益于《老男孩》到《分手的決心》高度統一的主題表達。樸贊郁這幾部作品幾乎讓每一位觀衆都能從單純的故事中抽離,開始思考“社會規訓和愛欲本能該如何權衡”、“深陷罪孽之人是否值得理解”、“為了滿足原始的欲求是否可以犧牲無辜的他者”、“向主流價值相反的方向成長是否算是成長”、“人類的語言究竟能否傳達愛與決心”。如果說有什麼奠定了樸贊郁的影史地位,那必然是他影像系統自帶的“後現代互動”屬性。

同時,這套系統也不負樸贊郁期望的,給他的電影賦予了超級高的可看性。布景與攝影提供視覺沖擊、音畫分離保證電影節奏、蒙太奇引導觀衆情緒。這使得觀看樸贊郁的電影通常都會是一場視聽盛宴,因為沉悶無趣逼退觀衆的情形基本不會發生。那麼這是否說明樸贊郁的電影與其他韓國商業片本質上沒有區别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前文提到過韓國電影普遍呈現出“誇張化”的審美趨勢,但同樣是吸引觀衆的方針,相比其他韓國電影那些用力過猛到令人忍俊不禁的“誇張社會批判”,(沒錯恐怖直播就是你)樸贊郁把“誇張”更多的放在視聽上,且讓“誇張”成為講述内容不可或缺的形式。毫無疑問是更冷靜、成熟的思路。

...

不過樸贊郁之所以能維持水準這麼多年,很大一個原因還在于他的主題表達是極其相似的。他這套影像系統的局限,除了前文提到過的“難以呈現複雜的社會生态”外,還有“難以讓觀衆真正沉入電影共情”。

我記得複仇三部曲火的那幾年,有部分電影大佬和文藝影評人對樸贊郁的認知是“故作瘋癫”、“賣弄花活”。在我看來他們會産生這樣的認知主要是因為——影視界長久以來更推崇的是自然的生活描摹、細膩寫實的人物塑造。而樸贊郁的風格……這麼一個強調“沖擊性”和“抽離感”的體系,幾乎與主流的認同方向是背道而馳的。在這兩個特點下,細密的描寫注定會被表現主義搶鏡,人物的真心注定會蒙上一層捉摸不透的面紗,你要樸贊郁拍老男孩的轟轟烈烈那沒問題,但你要樸贊郁拍燒女圖的情欲兜轉就太難為他了。

況且前中期的樸贊郁執迷于血漿與情色,力圖把“表現力”從視聽和奇觀層面都放到最大,不由得就會削弱主題的力度。《斯托克》就是樸贊郁創作生涯中極端忽視表達、極端強調“奇觀”的典型例子,一部電影下來,你會覺得其中的殺人鏡頭非常帶感,會覺得叔叔和女主的關系非常有趣,但你很難感覺到導演想帶給你的感受和内核。

當然,從《小姐》到《女鼓手》再到《分手的決心》,樸贊郁已經逐漸懂得了如何在放棄血漿與裸體的同時發揚他影像體系的優勢。這一部分我們會在下兩節詳細探讨。而在當下,《瞬息全宇宙》、《塞涅卡》這類強調與觀衆後現代互動的影片頻頻湧現,樸贊郁也因分手的決心而得到了業界的全面重估與認同。接下來樸贊郁會拿出怎樣的發揮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4.《小姐》的功與過——虛僞但前行着的樸贊郁

這一節我不打算說太多,因為我本人并不喜歡小姐這部電影。《指匠情挑》就是那類在我看來極其不适合樸贊郁的故事,原著兩位主角那種幽委動人的相互理解與相互攙扶,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是很難用樸贊郁癫狂的影像風格表現的。

更何況講實話,樸贊郁這麼一個弘揚“欲望和本能”的導演,幾乎天然就與文明世界建構的“政治正确”相沖。不要隻看小姐有同性外衣就誤認為其主題與樸贊郁匹配。《指匠情挑》本質上有着極其現代化的女權表達,有着極其之多對男權“肆意發洩獸性”的否定。并不是說樸贊郁反對女權,而是“對獸性的否定”一直以來就不在他的價值觀念之内。

最後《小姐》的成片怎麼樣,我直接把我在豆瓣的影評搬過來大家應該就能懂我的态度。

這樣的小清新式女性故事需要純粹真誠的表達,而非樸贊郁擅長的精緻華美與欲望投射;同樣是樸的女性作品,《金子》将欲望投射綁定在血腥複仇而非性色情迷上就很顯然表達更徹底、清晰、有力。小姐這片一邊在講兩個女性相互拯救擊碎父權的積極故事,一邊又拍倆人肉欲交融拍十幾分鐘,另一邊還對兩位父權的代表一直持模糊、缺失明确黑白定義的态度,這也怨不得有觀衆看完電影隻記得自己的生理反應、隻在那同情伯爵最慘了。 估計樸贊郁本人隻是想拍一部他心中好看的純愛故事吧,單純從視覺意象人物塑造的角度看确實是登峰造極的水準。但是這樣一部視聽高度不如分手的決心、真誠程度遠遜蝙蝠老男孩的作品,實在不能在他的序列中排到多高的位。

但是這裡依然要說一個但是——我認為此時的樸贊郁是在曆史性地進步着的。

一方面是小姐的視聽設計、意象隐喻在樸贊郁的作品中達到了史無前例的豐富地步。水箱章魚帶給女性的窒息、眼鏡蛇對應的生殖壓迫、兩位主角不斷在水乳交融中進入并理解對方的奇特POV鏡頭,幾乎都是樸贊郁突破自我的全新嘗試。

另一方面是樸贊郁在《小姐》中部分的丢棄了獵奇噱頭。除去那些露骨的性愛場面外,小姐大部分的劇情高點都處于看似平淡的文戲,甚至連機器人之戀裡趣味性的科幻設定都沒有。樸贊郁正是通過小姐向外界展示了——他并不是隻會拍小青年愛看的“奇觀”,而是能賦予枯燥的對話、行為同樣的力度。

《小姐》不會是我喜歡的那類樸贊郁電影,也不會是一部客觀意義上很棒的嚴肅女性主義作品。它暴露出了樸贊郁為了赢得掌聲而不惜做出虛僞表達的“不真誠”,(下一次不真誠就要到他說分心沒借鑒迷魂記了)但沒有這部電影在文戲上的探索與開拓,也絕對不會有接下來教科書級的諜戰劇《女鼓手》和樸贊郁真正的巅峰——《分手的決心》。

...
5.《分手的決心》=繼續追随樸贊郁的決心——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好了,現在可以坦白來說,我寫這篇文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分手的決心》讓我看到了太多的潛力和太多的驚喜。讓奉俊昊忙他的沖獎大片,李滄東忙他的風格探索,洪尚秀忙他的實驗影像,金基德忙他的地下沉眠(x)去吧。樸贊郁的未來才是韓國五大導之中最明晰、最有盼頭的。

雖然這部電影被很多老觀衆嫌棄“無聊”、“無趣”、“不緊張”、“不刺激”。但《分手的決心》毫無疑問是樸贊郁作品譜系的最高峰和他邁向大師之路的重要積澱。

下這個結論并非出于單純的喜愛,《分手的決心》确确實實發揚了樸贊郁影像體系“解構和後現代感”的優勢,還将“看不透角色真心”的劣勢也轉變成了表達的一部分。我們來看樸贊郁具體是怎麼做的。

首先,樸贊郁再次回避了獵奇的暴力元素,這次甚至連《小姐》和《女鼓手》中的情色元素也不曾出現。他将巴洛克式的華麗布景、極富設計感的蒙太奇、壓縮叙事空間的音畫分離、癫狂的超現實攝影用作講述整個故事的起起伏伏,令觀衆再度抽離,然後給出了一個在故事中令男主難以體認的女性形象——宋瑞萊。

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我上述的關鍵之處——樸贊郁抽離、無法深入人物内心的影像系統,被用在了一個表達“人類語言之模糊”主題的故事上。這樣的形式加持下,男主和觀衆位于同一視角、同一立場,男主對宋瑞萊的誤判與觀衆“蛇竭美人”的慣性思維重疊。男主以為宋瑞萊隻是在利用自己的時候,大部分觀衆也以為宋瑞萊隻是個自私自利的壞女人。直到結尾,宋瑞萊離開這個世界的“分手的決心”才以行動的方式深深打動了觀衆;樸贊郁想傳達的“反對僵化秩序對人本身的壓抑,崇尚自然的欲望和本能”才真正觸及到觀衆的内心。

樸贊郁癫狂或可說才華橫溢的視聽語言恰恰體現了影片的主題:人類語言各方各面的貧乏導緻真正的愛隻有以死亡這麼決然的行動來傳遞才能得到切實的表達。 現實與非現實界限的模糊,山與海的規訓定位于人心内的悄然錯位,真相與謊言在社會話語、社會立場中的層層倒置。樸贊郁成功做到了用導演手法誤導、令觀衆形成誤解、使人物彼此誤會。 幽委愛意氛圍的缺失反而才是成片結尾動人動情的關鍵,正是人類世界、權力世界這樣的“不透明”、“不真實”,宋瑞萊在最後的自殺才顯得如此真誠,才終于讓她擺脫了“神秘”“異域風情”“深不可測”“蛇竭美人”的刻闆凝視,才終于讓她能夠濃醇書寫她的愛意。留給觀衆的則是無盡的悔恨與失落。

省流:不是說這套影像體系不能讓觀衆感覺到人物的真心嗎?那我就拍一部隻有在最後才講述角色真心的電影。不是說這套影像體系适合跟觀衆互動嗎?那我就利用觀衆的“理性”思考誤導他們,讓他們錯殺好人,讓他們追悔莫及。不是說這套影像體系擅長颠覆和解構嗎?那我就重新定義黑色電影,重新定義蛇竭美人。

朋友們,樸贊郁在之前的所有電影裡,還有哪部如此充分地發揮了他影像的優勢與局限?還有哪部具有如此浩如煙海的意象設計?還有哪部比分心更成功的颠覆了整個類型?

有意思的是,樸贊郁的“女權夢”沒在女性主義爆炸的《小姐》裡實現,反而在看似老套的《分手的決心》裡實現了。宋瑞萊這種獨立、全程牽着男主鼻子走、敢無視社會規訓自由表達愛意的女性形象,最起碼我沒在黑色電影這個類别裡見過。

寫了還算多,也比較偏向于總結,不過對我來說,與其歸納樸贊郁具體的技法,(其他答主也事實上總結的很好)不如發掘這些技法打動人的根本原因。聊了這一大頓,相信大家會對我開頭下的那一堆結論、我對《分手的決心》的高度評價有所認同。

樸贊郁終究在短暫的輝煌與多年的徘徊裡,找到了屬于他影像風格的正确打開方式,也讓他的獨樹一幟在影史上刻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究竟隻是一時的天時地利人和,還是他真的理清了思路,尚且有待觀察。可我仍舊願意樂觀的相信——樸贊郁作為導演已然走在了電影創作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