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美感啥的就不用多說了吧,除了後期上的CG,畫面一點處理也沒有。大特寫+大搖臂,妥妥的晚會直播拍法,開頭切鏡的頻率更是暈得像坐過山車一樣。

要說特地做出真實質感?那我就更不解了。這樣一個舉國級别的電影項目,就找不到原籍演員可以用方言來演嗎?戴口罩遮着的時候看不出來,摘掉口罩台詞連口型都對不上。也是苦了攝影師了,為了盡可能不露餡,一句話都說不完就得把機位切走,真真做到了“分子級别”的攝影,可問題是沒多大用呀。李晨演的吳晨光醫生在上海家裡操着一嘴京片子,支援武漢之後反倒跟妻子說“我愛侬”,不知道還以為他是去武漢學的上海話呢。

更要命的是,《中國醫生》把所有人都拍成了一個樣。兩個小時的電影過去,你能記住幾個角色的名字?戴上口罩大家難分彼此也就罷了,可摘下口罩,醫生們臉上的表情也都高度雷同,皺眉、流汗,流淚,反反複複說的那些話,其實用兩句就能概括。

在家裡:不管外面多麼危險,親人多麼需要我,我都要去救助病人!

在醫院:不管條件多麼艱苦,身心有多麼崩潰,我都要去救助病人!

為什麼會這樣?電影裡也用一句旁白給我們做了解釋: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集體主義。”

而片中有場戲,則集中反映了這種“集體主義”,那就是文主任在面對一擁而入的病人蠻橫地搶奪醫院物資的時候,登高而立,當頭棒喝。而那些好像陷入瘋狂的病人們聽到文主任的喝止後,居然就像接收到什麼指令似的,齊刷刷地定在那裡,連雜音都沒有。

且不說“中國特色集體主義”這個結論成不成立,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這一幕就發生在我們的生活裡,發生在我們經常去的那家醫院,它恐不恐怖?同類項式的人物刻畫就是會造成這樣結果,因為它完全與電影“關注在每個人身上”的宗旨是相悖的。無論是誰最終定剪,他都沒搞清楚一件事。把所有醫生走馬觀花地拉出來一遍就是尊重醫護人員了嗎?如果單純為了記錄,那我們為什麼不去看新聞上的紀實影像呢?《醫生》裡不存在一個鮮活的人物能讓你共情,所以它隻能靠“柔光濾鏡+煽情音樂”這樣的手段頂住你的情緒,賺取你的眼淚。

我一下子看到百十号人,等于我一個人也沒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