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這部電影後,就想着一定要為它寫一篇影評,看到有的一星黨的評論,真生氣,我可以理解有人不喜歡這部電影,打個三星,但打一星的成年人這輩子基本上就告别文藝片了。
我也很想像李安那樣幽默地誇贊它,為它加冕。但我隻是一個怒發沖冠的年輕人,隻能以我的憤怒為動力來為它辯護。
看過的其他人影評裡提到過的東西我就不提了,深層的含義也可以去看其他人的影評,我隻想解讀幾個鏡頭和設定:
大部分中國人都是唯物主義,不信上帝很正常,但試着去理解西方人的信仰還是可以的吧?這部電影是以16世紀為背景,那個時候可能伽利略正在被迫害中,大喊“上帝死了”的瘋子尼采也還未出生,西方人的宗教信仰仍是比較普遍而牢固的。伯格曼講述了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一家子信教的虔誠教徒信仰動搖的故事。
電影以養女向奧丁禱告為一個場景,暗示了不妙的走向,第二個場景就是父母面向十字架禱告,以此說明他們信仰的虔誠。而諷刺的是,他們的親生女兒,是在去教堂獻蠟燭的路上遭遇不幸的。
伯格曼将那三個歹徒的身份設為牧羊人就已經是很大膽的做法,因為在西方宗教裡,耶稣就曾經是牧羊人。
(在此之前,養女遇到的獨眼老人曾預言“三個死人駛向北方”)
① 部分人對卡琳這個“傻白甜”很不滿,認為是她自找的,而伯格曼就是要将其設置成一個單純天真的人,越是單純美好,被毀掉的時候越令人心碎。但是我們的這種情緒,其實也是一種無能狂怒,因為無法阻止惡人,因為無法阻止千萬件類似的事,我們轉而開始責怪起受害者,來使自己那口氣過得去。
卡琳被父母保護得很好,但他們沒有告訴她世上多的是惡人。在卡琳穿越森林的時候,那三人首先是用口弦琴引起卡琳的注意,再告訴她他們是孤兒、以山林裡的樹根為食,引得卡琳同情,而提出要和他們分享食物。
這一段讓我想起《苔絲》,其實一個女子在森林裡,隻要被三個人看到了,很難逃出去,苔絲也是像卡琳一樣單純,女子隻要稍微放下戒心,就會受到傷害。
還有人說為什麼讓卡琳一個人出門、為什麼不派男仆人陪同,可是如果真的事事能做到如此謹慎,這個世界不會有兒童被拐賣、也不會有女孩在半夜遇刺。
一旦我們老是糾結于這些瑣碎的事情,我們會錯過電影中真正重要的東西,我們不斷尋找卡琳避免遇難的可能性,也可能是出于一種逃避心理,不願看到即将要發生的事。
(雖然不明白為什麼導演要讓其中一個人成為啞巴,不過他講話很像魔鬼的低語)
我比較喜歡的一個設置:
②在父親得知女兒被殺後,有人質疑父親沒有表現出傷心的情緒,這讓我想到了鹽田明彥舉的一個例子。
在電影《大内幕》中,丈夫也是因為妻子被殺而走上了複仇之路,但是妻子死後并沒有悼念妻子的戲碼,導演将一系列本該有的感受化為了複仇的行動,而用空無一物的房間表現丈夫的絕望和悲傷。
伯格曼在這裡也是沒有拍父親是如何悲傷的,這是一個很聰明的舉動,因為失去女兒的悲傷,要痛哭到什麼程度才算真實呢?演員真的能表現出來嗎?他将悲傷化為了穿衣準備複仇的行動,而後通過拔桦樹表現了更濃烈的情緒。
③關于小孩,一個曾經的神父對小孩說了一大段話,把小孩吓暈了過去,但我記得他是說小孩最終會到惡魔傷害不了他的地方,因此,小孩雖然也算另外兩個兄弟的幫兇,但畢竟年紀小,也仍有良知,父親雖然把他摔死了,但他應該可以上天堂。
最後是表現父親對上帝的質疑:
但伯格曼仍留有餘地,在片末,父親抱起卡琳的屍體時,卡琳躺過的地方流出了泉水。
其實在這塊地不遠就是一條小溪,地下水流過,而小男孩之前挖土埋卡琳也做了鋪墊,從理性角度也能解釋得通。
隻不過對于有信仰的人來說,這看起來太像神谕。
因此,伯格曼隻提出了問題,而留下了開放性的答案,這也是影片的妙處。
總的來說,這部片子其實沒有太多難懂的隐喻和象征,我們對西方人的宗教信仰了解得越多,應該就越能感受到這部片的力量,我畢竟不信教,未能像李安那樣被震撼到動彈不得,但仍認為這是一部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