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這麼說,《涉過憤怒的海》是《狗十三》的少女李玩長大後的另一種結局,也是付出更殘忍代價的《踏血尋梅》。《涉海》牽涉的是兩個結出“惡之花”創傷的家庭,帶觀衆一起涉入憤怒狂暴以及血淋淋帶着恨意“追兇”的路程。

...

《涉海》的主線故事是通過老金的視角來展現追兇複仇的,副線故事是通過娜娜社交平台的日記展現她的心路曆程的。兩種視角相互轉換,老金視角裡從頭到尾都是陰暗的色調、誇張的廣角、畸變的人物特寫,而娜娜的視角裡,初到日本還是明媚的,當影片結尾,兩條線終于交織在一起,等老金涉過憤怒的海後,終于發現了他尋求的真相,他無疑是遲到的在場,恨誰麼?自己才是最該恨的人,可他從什麼時候該被恨的呢?這是中國式父母循環的無解命題。

...

曹保平本意就不在展現複仇,複仇從一開始隻是作為一個引子出現,找尋關于少女成長過程中的核心母題——愛,尤其是愛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才是關鍵。觀衆因預告片期待值拉滿結果會錯了意也情有可原。

影片開頭就是悲劇發生的源頭,是誰,讓一個在日留學的少女身中17刀,在壁櫥裡血盡而亡?通過開頭娜娜的遇害、李苗苗的關系和老金的憤怒達到對觀衆的誤導,比如通過老金單方面的講述,他從小就把娜娜對父的權威的忍受視為一種乖巧懂事、聽話皮實,曹保平有意在誤導觀衆相信老金的叙述,甚至老金回到國内追兇也在誤導觀衆這或許是《誤殺》類的階級對抗。

...

而随着老金視角展開,更多人物的出場,也暴露了一些問題,老金最為娜娜的父親,甚至都不如旁人了解自己的女兒,她完全不知道娜娜的喜好,娜娜的社交關系,娜娜的喜怒哀樂,還要在旁人眼中維護他那虛榮的自尊心,假裝跟娜娜關系很好。

但是直到娜娜身亡,他始終不明白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甚至看到娜娜的屍體和聽到娜娜生前的遭遇還吐了一地,老金回憶起他參與娜娜的童年與少年時期,他無意是剝奪了娜娜的主體性的,娜娜首先不是娜娜,而是他老金的閨女。于是他陷入一種無能的憤怒,一是對他在一方海域備受尊重的漁民老金父的身份的挑釁的憤怒,二是女兒最後一通電話打給他但沒接到的憤怒,三是“這輩子不就活個閨女我不弄他?”的憤怒。

...

曹保平通過老金的自以為是展現出了“父”的僞善、虛榮、自大、痛苦和自私和無能。

他看到窗外張牙舞爪的coser,實則是他心情的外化,他被困地下室時像一頭無能為力的獸,隻能點燃憤怒的火,因為他抓不住李苗苗,直到天降暴雨與魚,他終于抓住了李苗苗,他與他們一家的權力關系被倒置,如今他為刀闆,李苗苗為魚肉,于是他露出了瘋狂的笑。

...

但是真正的受害者卻喪失了主體性,以至于影片結束我唯獨沒記住她的名字,結尾娜娜在老師的糾正下用“愛”組句。“喜歡是單方面表達自己的心情,但是愛是要雙方都有共識才可以說哦,所以一般對爸爸媽媽這些也同樣愛我們的親人才可以用愛”,于是“愛…沒有”成為整部電影的題眼,“反抗…沒有”是整部電影最遺憾的缺失。

...

娜娜的出場便是一個悲劇的開頭,她重複回想喜歡,并說出了自己很多喜歡的事物,而影片第一次出現“愛”時,是她與李苗苗第一次相遇時李苗苗點給她的草莓蛋糕餐盤上的“love”,并以此慶祝她的生日,娜娜把李苗苗最初隻視自己為獵物當成緣分。

于是他把在李苗苗身上看到的虛假的“善良”“溫柔”“浪漫”當成真實的存在,和聽到的極端的占有“以牙還牙”“我好像愛上你了”“嫉妒你的鞋子因為它們會帶走你”當成理所應當的愛,娜娜陷入一段令人窒息的愛卻不自知,而當她再進入一段正常的戀愛關系時體會到的真實與正常時,她反而不知愛為何物,覺得自己不重要了,那個人不再愛我,她愛的歇斯底裡,毫無底線,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

...

娜娜的葬禮上,有一個模拟娜娜主觀視角的鏡頭,在車内,她好似看着老金遠去,都不曾參與她最後一程,于是在火化的視聽處理上,我是極度難受的,她在肉體消失于人間的最後也不曾确認父親是否愛她,她隻能再經曆揪心的痛苦并化為無聲的咆哮。

...

娜娜、景岚、李苗苗塗的都是黑指甲,這三個人在愛的缺失程度上都是極其相似的,他們極度需要愛,并愛的歇斯底裡,隻要能抓住僅有的愛,就不會放手,所以他們的愛都令人窒息。

景岚從前的經曆我們隻能在隻言片語中想象,單親媽媽,離婚後就一直待在國外,她所愛之人是極少的,苗苗是一個,所以她會盡所有保護他,不論道德與規則。

...

李苗苗從一個惡童成長為惡人,也受父母潛在的影響。李苗苗從小就缺乏同理心,為達成自己的目的不惜傷害任何人,他搞惡作劇,間接害死奶奶,炸死青蛙,也不能阻止父母離婚,懷着對父親的怨恨,惡意害殘妹妹,但這些種種都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我們無法得知他的惡是天生就有還是後天形成的,但小惡累積成大惡,可知他的成長環境與家庭因素都缺失正常的愛。

...

影片結尾:唯有父母之愛,才是人一生最初與最終的安全島。複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說來話長了,可是從哪開始說起呢,我們永遠也無法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