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了《萬裡歸途》,遠超預期!

電影講述了努米亞共和國爆發戰亂後,外交人員宗大偉等人在重重艱難險阻中完成撤僑任務的故事。
更真實,更平凡,更有血有肉,但驚心動魄與靈魂震顫卻一點都不少,影片中那段克服艱險的經曆,也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行路難》中志氣飽滿的名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
别的先不說,就一部院線商業電影而言,《萬裡歸途》無疑是“好看”的,質量上乘。
其中最令我滿意的一點,便是循序漸進的、張弛有度的節奏感。

細心的觀衆不難發現,影片裡的兩位主角——前駐地外交人員宗大偉與外交部新人成朗——他們倆執行的撤僑任務,是在客觀困難和主觀意願碰撞下不斷升級的。
原本作為跟機人員可以當場飛回去,卻因為顧全大局留在了努米亞;
原本應該搭乘最近一班船離境,卻因為同事章甯的犧牲而挑起遠行重擔;
原本把僑胞帶過邊境站就已完成任務,卻為了章甯遺孀白婳等人再次返回戰區;
原本讓殘留的大部分人抵達迪拉特已算勝利,卻為了“不落下一個人”折返而遭遇叛軍……

這種層層漸進的叙事節奏非常舒服,在保證故事觀賞性的同時,也兼顧了人物、環境的塑造。
《萬裡歸途》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處妙筆,當屬宗大偉和成朗之間,關于帶隊策略的差異和争執。
宗大偉出發前,本以為白婳身邊最多隻有十幾人,結果碰頭後卻發現有125人滞留戰區,在缺乏通訊和指示的情況下,不願坐以待斃的宗大偉自作主張,要把大家帶去最有獲救機會的迪拉特。

成朗從一開始就不認同宗大偉的行為,并多次堅持要盡早告知大家真相,哪怕最後造成了負面影響,也沒争出個高低來。
這個沖突其實是非常難講的,宗大偉“做得對但不正确”,成朗“說得對但不顧後果”,雙方是“對與對”的矛盾——《萬裡歸途》難能可貴地沒有站在前輩立場上嫌棄年輕人幼稚不懂事,而是盡可能地展示了雙方的苦衷和想法。
簡單處理或者幹脆不拍這段沖突很容易,但影片選擇了困難的那條路,并且還拍出了宗大偉和成朗的互相理解以及成長,僅此一點,《萬裡歸途》就算是一部好片了。
同時,影片對中東世界戰争的還原也相當真實,尤其幾個配角的戲都屬于少而精,頗有代表性。

例如中企的本地雇員瓦迪爾,一個超脫出部族仇殺、接受開明社會規則的老者,他為了不讓宗大偉為難選擇自我犧牲,在影片裡一群急于回家的人面前,提供了一位老人“故土難離”的獨特視角。
還有狡詐陰損的叛軍營長穆夫塔,他熱衷于和别人玩虛假的俄羅斯輪盤賭,借此貶低他人擡升自己,最後卻因為宗大偉的勇氣遭到了反噬,他的色厲内荏也有助于思考,這類循環往複的戰亂還存在哪些醜陋不堪的本質。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萬裡歸途》中一衆外交人員的形象非常實在,沒有一味往高大全、偉光正的方向上靠。

像是八面玲珑的章甯留在努米亞是為了接班升職,一路逆行的宗大偉也有貪生怕死的一面,成朗的理想化、嚴行舟的闆正等等,都有着我們常人可以理解的行為邏輯,很接地氣。
影片既展現了外交人員們平凡的一面,又在更大的層面上凸顯了他們的非凡:手無寸鐵的血肉之軀,卻能依靠勇氣與智慧在紛亂中尋得一線生機。
雖說為了追求可看性,電影在改編時做了不少嫁接和藝術性處理,可一聯系到現實裡外交人員的種種經曆,恐怕就不會覺得影片誇大其詞了,僅就“外交人員被人用槍指頭”這一危險,曆史上就發生過不少次:

1990年8月,中國駐科威特使館的外交人員随員孫渤,曾在外出購物時被3名持槍的伊拉克士兵抓住,逼着表态中國對伊拉克進攻科威特的态度,盡管他用不卑不亢的回應化解了危機,可随後還是發生了差點中彈的險情;
今年年初的烏克蘭撤僑時,同樣出現過中國外交人員在實地查看某場地的過程中,突然被人用槍指着腦袋,好在最終化險為夷。
也正是因為外交人員們豐富的現實經曆提供了大量原型素材,《萬裡歸途》才能夠奉獻出一個險象環生又沉浸感十足的故事。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影片最後那個精妙的彩蛋了。

本來讓吳京來客串成朗爸爸,就已足夠搞笑和驚喜的了,但随後他蓋住電腦的行為,則升華了電影的主旨。
都說“出國了才知國的好/離家了才知家的好”,過年時的鞭炮、鄰裡間的争吵,這些稀疏平常的事情,在死裡逃生的宗大偉看來卻值得無比珍惜——就好像沙灘上的嬉戲與夜晚的萬家燈火,我們眼中最平平無奇、唾手可得的東西,其實才是最寶貴的東西。
《萬裡歸途》什麼都沒明說,卻勝過了千言萬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