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沙丘》是緊扣原著題旨的改編,讀沒讀過小說,會對電影有截然不同的感受,當然并沒有好壞之分。牛蛙是典型的極重畫面叙事不喜台詞交代的導演,對白摳搜得能少一個詞是一個,精煉得像牛排,往往是三言兩語把原著一場重頭文戲搞定。

導緻明明片子很長節奏偏緩,但你要是曾在原著彎繞的對白迷宮裡穿行過,看電影反而經常有“這就講完了?”的錯異感,覺得故事推進飛快,幾百頁文字沒一會兒就到頭了。

不過看原著也有副作用,尤其看過後面某人肉身扛槍炮,單手推飛船,一蹦幾十米,沙蟲當玩寵,腦力穿透古今洞悉一切,頓時覺得電影裡這些生理限制的上古較量猶如蝼蟻打架,根本就是預告片量級,一心隻想它快往下拍。

跟近年的星戰電影一樣,《沙丘》在美術上有一種老科技貼金的新舊相容感,許多有年頭的科幻小說拍新電影也常見這幅面貌。科技樹呈現毫不規則的态勢,宇航顯示是近未來概念,激光狙擊和盔甲制服是21世紀初審美時尚,機械裝甲帶回八十年代潮流,原子彈和火炮的規模及呈現氣質跟七十年代《人猿星球》系列持平,那也最接近原著創作年代。

比起那種調研時代技術、力圖營造現實感的硬科幻,我更心水這種年代地理完全模糊,科技點數随便分配、服化道任意取材中世紀的太空歌劇範兒,不僅因為浪漫的想象空間更大,也因為這年頭越來越少。

若全片隻選一場代表特效,毫無疑問是保羅馴服沙蟲。先是遼闊沙漠和渺小身影的極緻對比,接着看他翻滾在滾滾塵土包圍中竭力掙紮,環境茫然吉兇難蔔,給人過山車還沒準備好就加速的失控恐慌。等他穩住陣腳,信心提漲,奪取控制權,終于霸氣駕馭翺馳沙漠,鏡頭騎軸推到他臉部,音效在此達到高潮,讓人無法不感受到信仰般的力量。

弗蘭克·赫伯特把薩多卡塑造得十分膿包,動不動遭全殲、死傷慘重什麼的,這裡牛蛙也一點面子沒給他們留,看着裝束架勢唬人,菜瓜本質沒改,跟誰打都是一兩招倒地的命,可以跟星戰暴風兵并列科幻影史花架子部隊。

小說裡菲德羅薩的兩場近身刀戰很驚險,幾乎是寫得最商業的橋段,牛蛙之前拍打戲的手藝讓我對這兩場戲沒抱希望,實際倒是超過預期。尤其跟保羅決鬥,無論速度還是身體活動範圍都比競技場更勝一籌,尤其第一回合打得漂亮又不炫耀,少了武指速成味兒,隐約有幾分功架。

當然原著的某個惡趣招數肯定是舍棄了,想看忠實複原可以選2000年迷你劇版或1984大衛·林奇版,不過後者留下的心理陰影我是不負責的。

小說寫保羅預知能力的滋長,用了很多吊人胃口的描寫,什麼時間的巨流拍打懸崖,什麼一個念頭撬動宇宙的杠杆,什麼三隻眼睛看到時間轉變成空間,導緻我對此抱持了極大的期待,想着怎麼也比《星際穿越》那五維空間要豐盛百倍吧。誰知電影意思意思就收攤,遺憾沒看到預想中迷幻華麗的大銀幕蘑菇trip。還好下一部将有保羅以預知代替視覺的超硬核設定,希望能拍成升維版夜魔俠出來彌補一下。

也許是贊達亞出演的緣故,契妮的戲份比例明顯比預想高出一些,倒不是無中生有給她加戲,而是盡量做了保留,有她的地方還有她,可有可無之處她也不缺席。相反小說裡傑西卡夫人複雜的情緒變化,包括她對保羅能力突飛猛進的種種驚懼駭畏,在電影有所壓縮。

小說以這兩個女性收尾,傑西卡最後提醒和提振契妮的交流,在電影中沒有被宣之于口,通過另一種視覺樣式得到了更深刻的呈現。全片類似的改動思路不勝其數,牛蛙娴熟地示範着畫面的藝術,在史詩小說改編電影的榜單中,《沙丘》必須名列前茅。